南北
词语基本信息词目:南北
拼音:nánběi
释义:
1、南边和北边
2、从南到北(指距离)
例子:这个水库南北足有九里。基本解释1. [north and south]∶北方和南方
2. [from north to south]∶南端到北端之间的距离详细解释1. 南与北;南方与北方。
《史记·天官书》:“ 亢 为疏庙,主疾。其南北两大星,曰 南门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魏文帝 出 广陵 ,望 大江 ”裴松之注引张勃《吴录》:“是冬, 魏文帝 至 广陵 ,临 江 观兵……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固天所以隔南北也。’”《檮杌闲评》第四四回:“千般奇货穷南北,万种珠玑尽海山。”
2. 从南到北;南北之间。
《国语·周语下》:“南北之揆七同也。”韦昭注:“自午至子,其度七同也。”古人以“午”为“南”,以“子”为“北”。 晋张华《博物志》卷四:“ 秦 为 阿房殿 ,在 长安 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
3. 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唐韦应物《横圹行》:“象牀可寝鱼可食,不知郎意何南北?” 宋王安石《同昌叔赋雁奴》诗:“鸿雁无定栖,随阳以南北。” 宋苏轼《孔毅甫龙尾砚铭》:“厚而坚,足以阅人於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4. 指“南学”与“北学”。
《北史·儒林传序》:“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详“ 南北学 ”。
5. 计谋。指本领。
《西游记》第四一回:“ 行者 上前喝 八戒 道:‘你这呆子,全无人气!你就惧怕妖火,败走逃生,却把 老孙 丢下。早是我有些南北哩!’”
6. 明 代俗称男子汉。
明苏祐《逌旃璅言》:“时人于好男子无钱使者,辄咤曰‘好南北,无东西’云。意盖乡语相传有自来矣。”由此观之,积而能散者财之主,积而不散者财之奴,则有东西而无南北,真守财奴矣。 明 方以智 《通雅·称谓》:“称男子曰南北,犹称物为东西也。”
南北朝南朝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寒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寒族或次级世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使南朝国力再度胜过北朝。但在他晚年时国家渐乱,又发生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北朝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北魏深受五胡文化影响,皇室多为鲜卑族。朝中的汉族官员,多与胡人通婚,带有胡人血统。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薰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由于北方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朝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最后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最后北周形成团结的关陇胡汉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之一。周武帝去世后,汉人杨坚依靠外戚身份掌握朝廷,并在篡夺北周建立隋朝之后,发兵南征灭南朝陈,统一了中国。帝王年表东晋
(1) 元帝 司马睿 (317-323)
(2) 明帝 司马昭 (323-325)
(3) 成帝 司马衍 (325-342)
(4) 康帝 司马岳 (342-344)
(5) 穆帝 司马聃 (344-361)
(6) 哀帝 司马丕 (361-365)
(7) 废帝 司马奕 (365-371)
(8) 简文帝 司马昱 (371-372)
(9) 考武帝 司马曜 (372-396)
(10) 安帝 司马德宗 (396-403)
(11) 恭帝 司马德文 (418-420)
南朝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即帝位,国号宋,为南朝开始,建都建康,史称刘宋.
宋 (420 - 479)
1 武帝 刘裕 (420-422)
2 少帝 刘义符 (422-424)
3 文帝 刘义隆 (424-453) 太子 刘劭 (453)
4 孝武帝 刘骏 (453-464)
5 前废帝 刘子业 (464-465)
6 明帝 刘彧 (465-472)
7 后废帝 刘昱 (472-477)
8 顺帝 刘准 (477-479)
公元479年,萧道成废刘准即帝位,国号齐,定都建康.史称南齐.
齐 479 - 502
1 高帝 萧道成 (479-482)
2 武帝 萧赜 (482-493)
3 郁林王 萧昭业 (493-494)
4 海陵王 萧昭文 (494)
5 明帝 萧鸾 (494-498)
6 废帝 萧宝卷 (498-501)
7 和帝 萧宝融 (501-502)
公元502年,萧衍即帝位,国号梁,定都建康.史称南梁.萧衍在位48年,由于他的失策,导致侯景之乱,使梁朝国土失去大半.557年,梁敬帝萧方智被迫让位与陈.
梁 502 - 557
1 武帝 萧衍 (502-549) 临贺王 萧正德 (548-549)
2 简文帝 萧纲 (549-551) 豫章王 萧栋 (551-552) 武陵王 萧纪 (552-553)
3 元帝 萧绎 (552-554)
4 敬帝 萧方智 (555-558)
5 閺帝 萧渊明 (555-556)
公元557年,陈霸先即帝位,国号陈,定都建康.陈国日益衰弱,其疆域也逐一缩小,公元578年,北周军攻占淮南,陈朝江北之地尽失.公元589陈被隋灭.
陈 557 - 589
1 武帝 陈霸先 (557-559)
2 文帝 陈蒨 (559-566)
3 废帝 陈伯宗 (566-568)
4 宣帝 陈顼 (569-582)
5 后主 陈叔宝 (582-589)
北朝
公元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为北魏,结束了十六国的割乱,使北魏和南方的刘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为南北朝之开始.
北 魏 (386 - 534)
1 道武帝 拓跋珪 (386-409)
2 明元帝 拓跋嗣 (409-423)
3 太武帝 拓跋焘 (423-452)
4 文成帝 拓跋睿 (452-465)
5 献文帝 拓跋弘 (465-471)
6 孝文帝 元宏 (471-499)
7 宣武帝 元恪 (499-515)
8 孝明帝 元诩 (515-528)
9 孝庄帝 元子攸 (528-530)
10 长广王 元晔 (530-531)
11 节闵帝 元恭 (531)
12 安定王 元朗 (531-532)
13 孝武帝 元修 (532-534)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534-550)
西魏
1 文帝 元宝炬 (535-551)
2 废帝 元钦 (551-554)
3 恭帝 拓跋廓 (554-557)
公元550年,高欢次子高洋篡东魏自立,国号齐,建都邺(今河南安阳县),据有今山东、山西、河南各省及辽宁西部。初期实力在北周之上,其后诸帝骄淫,宠信小人,终为北周所灭,史称为北齐。共三世六主﹑二十八年。
北 齐 (550 - 577)
神武帝 高欢 , 文襄帝 高澄
1 文宣帝 高洋 (550-559)
2 废帝 高殷 (559-560)
3 孝昭帝 高演 (560-561)
4 武成帝 高湛 (561-565)
5 后主 高纬 (565-576)
6 幼主 高恒 (577)
公元557年, 魏恭帝禅位于周,宇文觉即天王位(599改称皇帝),建都长安,号周,称北周
北 周 557 - 581
1 孝闵帝 宇文觉 (556-557)
2 明帝 宇文毓 (557-560)
3 武帝 宇文邕 (560-578)
4 宣帝 宇文赟(578-579)
5 静帝 宇文阐 (579-581)
南北战争1861年4月15日至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北方领导战争的是资产阶级,战斗力量是广大工人、农民和黑人。在南方,坚持战争的只是种植场奴隶主,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是要保卫奴隶制度,脱离联邦,建立邦联,体现了这个国家从建立的那一刻起,就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的自由,而北方目的则在于打败南方,以恢复全国统一,废除奴隶制度,以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廉价劳动力,从而使得资本主义得到顺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