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危机
摘要当人们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企业高层时,却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群体——中层。事实上,中层的作用无可替代——他们既是企业决策的接收者,又是监督决策顺利实施的执行者。换句话说,没有中层,企业的任何英明决策都只是纸上谈兵!余世维博士将为您揭开“中层”的重重迷雾。找到应对“中层危机”的金钥匙。
讲师:余世维美国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博士
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研究[1][2][3]
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博土后研究
被誉为“中国管理教育第一人”
国人最为推崇的实战型培训专家之一
演说家的风采,战略家的气度,理论家的才华
2005年度他再次荣获“中国企业十大最具魅力培训师”、“中国企业十大最具魅力咨询师”称号,并被授予“2005年度杰出贡献奖”。2007年再次荣获“中国十大领导力专家”荣誉称号一、 什么是“中层危机”?1. “中层”是指企业的高层经理群体,包括总监、部门总经理及高级经理等。
2. “危机”则是对企业运营、领导机制产生威胁的不良影响。二、 过去如何理解“中层危机”?1. 中层与高管的矛盾关系造成的争斗、流失。
2. 中层遭遇“天花板”,长时间升不上去。
三、 随着中国企业群体的蓬勃发展,如何重新理解“中层危机”?
1. 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合格中层!
2. 目前,中国企业高层所面临的困境,处在共性第一位的就是团队和人才选用难题,而其中的焦点就是合格中层的缺失——一将难求!
四、 “中层危机”有什么危害?
1. 中层危机不解,企业前途难测!
2. 中层危机损伤企业成本,不仅在人力物力上,也在文化精神上。
五、 如何看待“中层危机”?
1. 立体地看中层危机:时间纬度看,因为企业发展阶段、时机的不同,最需要的中层数量、质量、侧重点也有不同。类型方面看,企业性质、行业、规模,高层管理模式不同,需要的中层或容易出现不合格中层的部门、职位不同,差异水平也不同。
2. 辨证地看中层危机:以高层看中层、中层看高层两种维度的鲜明观点来看,危机的原因、危害、评价倾向又会不同。高层会偏重整体企业利益立场,中层则偏重个人利益立场。高层认为中层难找,不合格;中层认为受夹缝气,不受信任,大家都委屈难解。
3. 手中无将,高处不胜寒,中层危机在CEO等中国企业高层眼中触目惊心!
六、 “中层危机”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1. 缺失危机:“外部找不到人,内部也没有合适的人”使高管陷入两难。
2. 管理危机:“用不好人,留不住人”虽看起来是老生常谈,却不可忽视。
七、 “中层危机”在企业不同阶段有什么不同表现?
1. 企业创业开拓阶段,缺少的是能尽快带来利润的销售、项目管理人员,也就是能创造第一桶金的人。
2. 企业高速成长阶段,缺少品牌创意宣传、内部管理、市场公关人才。
3. 企业稳定发展阶段,缺少执行、战略创新人才。
八、 “中层危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
1. 企业发生危机、资本变化或业务转型时——变革经常是痛苦的和血淋淋的。
2. 人事变动、中层信心不足、生存空间开始恶化一起发生。
3. 经理人较低的职业化程度,习惯性跳槽等。
九、 从高管和中层两个角度如何立体辩证地看“中层危机”?
1. 中层危机除了让老板们头痛不已,也给中层本身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了许多威胁和困惑。
2. 俯视——站在高管角度:这主要是对企业发展和集体利益的威胁。包括内部影响(因不合格中层战略执行力低下造成业务发展不平衡或迟缓)和外部影响(品牌声誉受损、商业机密泄露)。
3. 仰视——站在中层角度:对个人成长和私人利益的威胁。高层授权不够,底层不听指挥,造成执行力差;不适合的企业文化造成团队融入性、生存性差等。
十、 为什么会产生“中层危机”?
“中层危机”主要来源于以下两种中层管理者:
1. 刚被提拔到中层,热情高,资历低,管理手段需锻炼成长,能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具备创新活力,但比较浮躁。
2. “非问题的问题中层”,往往与老板打天下或多年跟随而来,职位稳定却有无法突破的瓶颈,激情殆尽趋向保守,心理饱和,连报业绩预期都打上折扣,没有冲劲。
因为以上两种中层管理者的不合格、不胜任而使企业遭受损失,而这样的中层数量达到了一半以上!
十一、 不同中层有何区别以及高层与中层的痛苦分别是什么?:
1. 不合格中层仿佛鸡肋,合格中层是中流砥柱!
2. 高层:难觅将才;中层:难寻伯乐!
十二、 如何解决“中层危机”?
1. “中层危机”的平衡之道:中层危机如同企业的其他危机一样,它必然有潜伏期。面对突然而来的中层危机,CEO应先把棘手的问题交给助手或HR部门处理,而把思维集中到“为什么会产生‘中层危机’”上来。
2. 解决危机的重中之重:除了首先和企业管理理念有关以外,发生在企业的中层危机还有更多的脆弱关键点。而令CEO感到更为棘手的是中层管理人员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平衡危机的三个砝码是什么?
其他内容: 《打造高绩效团队》余世维
内容:“团队”与“群体”有什么不同?
团队的条件是什么?
① 团队的第一个前提是“自主性”。我在日常
工作中,有没有主动反馈,主动沟通,主动
关切的习惯?
② 团队的第二个前提是“思考性”。
我自己会不会经常发掘问题点?会不会对这
个问题点寻求对策?会不会对自己的工作定
期提出流程改善建议?
③ 团队的第三个前提是“合作性”。
我能不能接受一个冲突?能不能排除自己的自私、自我和自大?
能不能在有原则和肯协作的取向下与人沟通?
● 处理冲突与绩效的参考作法● 处理冲突的取向及参考作法
● 停顿型组织的参考作法● 变动型组织的参考作法
● 团队沟通的方向
往上沟通没有胆(识)往下沟通没有心(情)水平沟通没有肺(腑)
往上沟通的参考作法:
a.时间安排 + 任何地点
b.准备对策(答案):一个以上
c.优劣对比+可能后果
往下沟通的参考作法:
a.了解状况(瓶颈)+ 要求反思
b.提供方法 + 紧盯过程
c.接受意见+共谋对策 + 给予尝试机会
图书信息

书 名: 中层危机
作者:余世维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1
ISBN: 9787301157961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元
内容简介当人们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企业高层时,却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群体——中层。事实上,中层的作用无可替代——他们既是企业决策的接收者,又是监督决策顺利实施的执行者。换句话说,没有中层,企业的任何英明决策都只是纸上谈兵!
中层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如何从中层内部选拔人才?
如何培养中层?
在企业面临危机时,中层扮演着什么角色?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究竟需要怎样的中层?
余世维博士将为您揭开“中层”的重重迷雾。找到应对“中层危机”的金钥匙。
作者简介余世维博士 当今中国最受欢迎的管理培训大师,最权威、最资深的华人实战型培训专家,被誉为“中国管理教育第一人”。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博士后研究,英国牛津大学国际缀济学博士后研究,美国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学博士。 现任名仕领袖学院院长、名仕硕学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国际领导力研究所所长,曾任日本航空公司中国湾地区副总经理、美爽爽·雅诗兰黛化妆品公司驻美副总经理、泰华土地开发公司(泰国)总经理、美国富顿集团(中国)总经理等职。 曾荣获“中国企业十大最具魅力培训师”、“中国企业十大最具魅力咨询师”、 “中国十大领导力专家:一等荣誉称号,曾被授予“2005年度杰出贡献奖”。1999~2002年连续受邀上海贝尔,开讲一百多场;仅2002年就在中国柯达授课二十多场。 经典课程与著作:《如何塑造管理者的性格魅力》、《篱理者情商》、《领导商数》、《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赢在执行》、《企业变革与文化》、《打造高绩效团队》、《卓越篱理者的辅导与激励技巧》、《有效沟通Ⅱ》等。
图书目录第一章什么是中层
案例:毕业后想来日本工作吗
第一节 中层的作用
高层对中层
案例:长虹酒店的中层
基层对中层
第二节 中层的济济与平庸
监督力不足
案例:会泡咖啡的小韩
指导力欠缺
第三节 中层的竞争与淘汰
设置过渡岗位
培养储备干部
案例:不能升职的钱经理
案例:谁会是海尔的接班人
案例:聪明的陈小姐
第四节 中层的扶植
职业经理人的教育与培养
案例:年轻的副驾驶
职业化的内涵及养成
第二章高层对中层的观察与期许
第一节指令或要求的传达
理解高层的指令或要求
传达高层的指令或要求
案例:三国外长会议的幕后故事
第二节对企业供应链的支持
高层与中层之间的链接
案例:为中非论坛保驾护航
中层与中层之间的链接
案例:都是断链惹的祸
案例:富有挑战性的栏目制作
中层与基层之间的链接
案例:高中学历的超商店长
虚拟办公室与虚拟团队
案例:泰国盘古银行
第三节 中层与基层能力的提升
从高层看中层
案例:礁溪老爷大酒店总经理——沈方正
案例:拓宽空中走廊的有效方法——RVSM
案例:从公务员到珠宝业总裁
案例:读莎士比亚著作的甘小姐
案例:明星教练严晓翠
从中层看基层
案例:肯梦学院的美发概念
第四节公司的危机
危机一:核心人员逐渐离职
案例:广受欢迎的酒店服务生
案例:看到西蒙没有
危机二:基本客户突然减少
案例:国宾花园酒店的致歉信
案例:韩国麦当劳的手机点餐服务
危机三:公司的运营成本不断升高
案例:不堪重负的东方航空
危机四:产品竞争力持续下滑
案例:了不起的台湾地区新竹科学园区
危机五:公司扩张后,人员、产销、物流、资金无法管理
案例:垮掉的外语学校
危机六:供应链的断裂
案例:从源头盯起
案例:暴风雪的考验
第三章 中层缺人的阶段性和时机性
第一节创业期
创业期公司需要的中层类型
关键点和手段
干部评量表
案例:不能胜任的叶小姐
第二节成长期
成长期公司需要的中层类型
关键点和手段
案例:江淮汽车的服务理念
第三节稳定期
稳定期公司需要的中层类型
症结和手段
案例: “嘉禾神话”的终结
第四节衰退期
衰退期公司需要的中层类型
案例: “修理”福特的飞机先生
目标和手段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