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杭白菊
菊花简介菊花,或称“菊”、“秋菊”、“菊华”、“节华”、“帝女花”,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菊”字古作“鞠”。菊花起源于我国,为是所公认,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距今约3000年。在历代的诗文中,菊花有女华、甘菊、延年、黄华、寿客等称谓。
栽培历史菊花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佳句。东晋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的赏菊诗句。可见,菊花在我国的栽培,距今已经有约1600年历史了。
菊花在我国最初只有黄色小菊一种。在经历了“野菊自生自长,种子自然繁殖----人工选育播种----扦插、分根、压条以及观赏菊的嫁接”这个长达2000年的左右的漫长过程后,菊花基色由单一的黄色,演变成黄、白、紫三种。
菊花专著我过现存最早的一部菊花专著为公园1104年北宋时期刘蒙著的《菊谱》。宋后历代记叙菊花的专著有三四十种,内容涉及品种、分类、栽培、防治虫病、育种等方面。在历代医书药典中,对菊花的医疗保健作用也有详实的记载。据有关资料记载,我过历代以来菊花数量品种不断增加,北宋范成大《范村菊谱》记载有品种36个,南宋史铸《百菊集》记载有131个,元代杨维桢《黄华传》记载有品种300余个,清代菊花专著《广群芳谱》记载的品种近400个。目前我国菊花品种已有3000个以上。
传递友谊的使者我国的菊花作为传递友谊的使者,带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早已走向世界。它最早传至近邻日本。曾有人认为是在公元4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但据日本丹羽博士考证,日本菊花是在唐代即日本天平时代,由中国直接传入的。菊花传入欧美较迟,17世纪传入荷兰,18世纪传入英国19世纪由欧洲传入美国。菊花现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最重要花卉,观赏型菊花产销量居四大切花之首。
桐乡菊花简介桐乡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庭院栽菊在南宋(1127――1279)时期就已兴盛。当时,南宋宫廷为颂扬“太平盛世”,创办了一年一度的“菊花灯会”(即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菊展),朝廷要求吧最好的菊花送至都城临安(今杭州)展出。灯会期间,都城白天观花,夜里观灯、品菊,热闹非凡。居南宋《致富全集》载:“临安园子,每至九重,各出奇花比胜,谓去斗花会。”灯会上,除展有各色大花径菊花外,还有用小白菊、小黄菊等小花径菊花做“宝塔”、“门楼”造型的扎景(即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菊花景物造型)。南宋初年,大批北方官民随宋室南渡,一些追随宋高宗赵构南渡的有功官吏,分别定居于桐乡各地建园栽菊。驸马都尉濮凤(山东曲阜人),定居于桐乡之幽湖(今濮院,中国最大的羊毛衫交易市场之一)。
杭白贡菊明朝杭州府曾把质量上乘的铜像产甘菊(小白菊)列为贡品,故杭白菊曾有“杭白贡菊”之美称。
自南宋以来的800多年间,桐乡栽菊、陪菊、赏菊、品菊逐步行程习俗。菊展已成为桐乡艺菊的交流形式以及当地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自然条件桐乡的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菊花生长,境内至今野菊遍地分布,有青蒿、黄蒿两类近10种品种。杭白菊源于野生菊花,经芽变和认为选择逐步演变而成,在生育特性、形态特征和品质变现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久负盛名的菊中珍品。杭白菊历史悠久,据考证,桐乡杭白菊的商品生产的确切记录,始见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农学家张履祥(1611-1674)所著《补农书》。书中记载:“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古人春食苗、夏食英、冬食根,有以也。每地棱头中一二株,取其花,可以减茶之半。茶性寒苦,与甘菊同泡,有相济之用。若种之数亩,其利视种豆百倍。吾里不种棉花,亦有以此为业者。但采菊费工,及适市贸易,耳目混乱耳。种植甚益,只要向阳脱水而无草,肥粪甚省,黄白两种,白者为胜。”《补农书》是张履祥48岁时完成的,由此可以确定,桐乡杭白菊商品生产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60年以上。
桐乡菊花的“杭白菊”名称来源每年的深秋、初冬时节,桐乡农村到处繁华如雪,弥望皆白,清香四溢。桐乡被誉为“百花地面”,实在是名实相副。
出产在桐乡的白菊花,花瓣洁白如玉,花蕊灿如黄金,色香高雅,味甘性凉,药食同源,不愧为菊中珍品。明末清初杰出农学家张履祥所著《补农书》总曾提到“吾里不种棉花,亦有以此为业着”,可见,桐乡栽培白菊花当时已达到一定的规模。
白菊花既然产于桐乡,为何称其为“杭白菊”呢?据传,早在民国初年,桐乡的白菊就被当时一位安徽插上汪裕泰(汪裕泰在上海南京路上开有‘汪裕泰第四茶号’的店铺)转手销往南洋各国,誉满海内外。而桐乡本地的菊商朱金伦也因此得益匪浅。朱金伦从农民手里把晒干的菊花收购进来,经过精心处理,加工和包装,并按茶商汪裕泰的要求,贴上商标和产品说明,然后通过茶商转卖给南洋商人梁老板。徽帮茶商汪裕泰是个精明的老板,他熟谙商界竞争之道,为了防止南洋商人甩掉他这个中间商,就吩咐朱金伦,在所有桐乡出去的白菊花封包上,都贴上“杭州西湖金轮茶庄出品”的字样。后来,精明的梁老板果然使出“过河拆桥”的伎俩,他撇开汪老板直接来杭州寻找“西湖金轮茶庄”,当然,他是找不到的。但从此桐乡的白菊花就冠上了“杭白菊”的名称了,一直沿用至今。
白菊花的民间传说菊花仙子和阿牛的民间传说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名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他7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自幼夫丧,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坏了。
阿牛长到13岁,对母亲说:“妈妈,你眼睛不好,今后别在日夜纺纱织布了,我已经长大,我能养活你!”于是他就去张财主家做小长工,母子两苦度光阴。两年后,母亲的眼病越来越重,不久竟双目失明了。阿牛想,母亲的眼睛是为了我而盲的,我无论如何也要医好她的眼睛。他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挣些钱来给母亲求医问药。但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眼病还是不见好转。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漂亮的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荒荡,荡中长着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来煎汤给你母亲吃,一定能治好她的眼病。”重阳节那天,阿牛就带上干粮,去大草荡寻找白菊花。原来这里是一个长野草的荒荡,俗称“天荒荡”。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看见黄菊花,就是不见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朵白色的野菊花。这株白菊花长的很特别,一根分九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一起挖了回来,种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其余8朵花也陆续绽开,有好看又香。于是阿牛每天采下一朵煎汤给母亲服用,在吃完第七朵菊花之后,母亲的眼睛竟开始复明了。
白菊花能治眼病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村上的人纷纷赶来观看这株不寻常的野菊花。张财主听说后,便吧阿牛叫去,命他立即把那株白菊花移栽到张家花园中去,阿牛当然不肯,张财主心想:你这小长工竟敢违抗主命,当场决定辞退阿牛,并派了几个手下赶到阿牛家抢那株白菊花。双方争夺之下,菊花被折断,那几个人扬长而去。阿牛见这株能为母亲治好眼病的白菊花横遭摧残,十分伤心,坐在被折断的白菊花旁一直哭到天黑。半夜之后,他朦胧的泪眼钱猛然一亮,上次梦见的那位漂亮姑娘竟又来到他面前。姑娘劝他说:“不要伤心,回去睡吧1”阿牛说:“这株菊花救过我的母亲,它被折死,叫我怎么活?”姑娘说:“这菊花梗子虽然断了,但根还在,它没有死,你只要将根挖出来,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待到明年春天,他会爆发出枝条来的。那时你再剪下枝条去插种,就又能长出白菊花。”阿牛问道:“姑娘你是什么人?”姑娘说道“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帮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定会种活。”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其中的意思: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后来阿牛将种菊花的技艺教给了村上的穷苦百姓,种白菊花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阿牛是在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日称作菊花节,并逐渐形成了赏菊花、喝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