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镲
大镲简介大镲呈草帽状,直径60厘米两片镲叶分阴阳,演奏时两镲碰击发出巨响。小镲,打击乐器,铜质,直径20厘米。大镲和小镲这两件乐器表示一切修成正果的飞禽在飞动时双翅发出的声响。佛门中有普渡众生的说法,认为世间一切生灵,只要修行积德,皈依佛门,就可修成正果,立地成佛。这既显示勒佛祖的无边法力,叶表明勒佛教不拘一格广结善缘的气度。西方佛中的孔雀明王金翅大鹏尊者即是代表。
大镲,圆形(中间突起),铜制。两面为一付,每面直径约一尺。大镲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
大镲的演奏技巧主要有:1、双击,两面镲同时碰击,使乐音自然延续。这种击法其发音响亮。2、磨击,两面镲交叉碰击,使乐音自然延续。这种击法音色沙哑。3、闷击,击后立即将两面镲片贴在胸前(即“煞音”),使余音不能延续,使发音短而闷。4、单击,用鼓槌(软、硬槌皆可)敲击一面镲,发音明亮。也可以鼓槌作滚动或闷击。
大镲声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在民间鼓乐演奏中常在乐曲强拍击奏,用法与大锣相近。
大镲音量大而余音长,不宜演奏过密的音型。
历史沿革
镲源于西亚,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镲:古称“铜镲”、“铜盘”,民间叫做“钹”。是常见的打击乐器。历史久远,表现力强。不仅在民族音乐、地方戏剧、吹打乐和锣鼓乐中使用,还广泛用于各族的民间歌舞和文娱、宣传活动中。
大镲
镲源于西亚,最早在埃及、叙利亚,以后在波斯、罗马等古国都有流传;在东方,先见于印度,后而中亚,据《北帝书.神武记》记载:钹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随《天竺乐》传入中国中原。
6世纪初期,铜镲在北魏民间已很流行,并很早就在梵乐中使用。镲在隋代九部乐中,已用于天竺、西凉、龟兹、安国和康国五乐中。
到了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镲,尤其在燕乐中,还有正铜镲与和铜镲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画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乐舞石刻中,已绘有敲击铜镲的人像。明、清之际,镲是昆曲等地方戏剧中的伴奏乐器。
外形结构
镲由响铜制成,构造简单。镲在地方音乐及管弦乐队中应用广泛,在少数民族中亦相当流行。
镲的构造简单,镲体为一圆形金属板,用“响铜”制成,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称“碗”或“帽”,碗根与钹边之间叫作“堂”,碗是镲的固定点,顶部钻有小孔,用绸或布拴系,叫“镲巾”,演奏者须取站姿,用双手通过镲巾持住镲身,相击后振动发音。也可以悬挂在支架上,用鼓槌滚奏,表现力很丰富。
镲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其音响洪亮而强烈,穿透力很强,善于烘托气氛,是各种管弦乐队和地方吹打乐队中必不可少的色彩性打击乐器,在吹打乐等地方乐种中在用于强奏时,极富气势,通常表现一种激情;用于弱奏时,其作用类似大鼓,属于节拍乐器。
根据镲的大小及重量等不同,镲分为双光镲、水镲、京镲、小钹等几种,其中小镲和京镲发音较高,多用于京剧等地方戏曲中的武戏或伴奏吹打曲牌,常与奉锣和仿苏锣配合使用;双光镲和水镲发音较低,多用于文戏,与虎音锣或中堂锣配合使用,其中双光钹是粤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在民族管弦乐或器乐合奏中,双光镲和小镲也已成为重要的节奏乐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