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墩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凤墩村位于山东省胶南市西南部,大场镇南部。东与湾东村相接,北与韩家洼、坊上村交界;西与东丁、前园村接壤;南与魏家湾相连。距大场镇政府0.5公里的中心居位。

凤墩村地处平原,地势平川。全村共有1713亩土地,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小麦、高粱、玉米、大豆等作物。经济作物有蔬菜、草莓、西瓜等。

2006年全村共有486户人家。总人口1731口人。全村姓氏有徐、于、丁、李、张、杨、刘、陈、赵等。其中徐姓最多。

解放前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因人多地少,群众生活困苦。1978年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凤墩村与时俱进,集体收入逐年增加。2005年全村的经济收入人均达5850元。

凤墩村是大场镇政府的所在地,经济总收入位于全镇各村的前列,获得的荣誉称号是:青岛市文明单位、胶南市五好党支部。凤墩村是大场镇经济发展的强村,各项建设先进。2006年被列入胶南市50个新农村之一,百强村之一。

大事记

1946年,丁德文、丁进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凤墩村的第一批党员。

1947年,全村建立了24个互助组。

1949年,成立了党支部,管廷合任书记。

1952年,成立了初级社,徐记奉任社长。

1956年,成立了商级社,丁德龙任书记。

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设立了凤墩大队。成立了凤墩大队革命委员会。徐记奉任大队长,至1966年。

1967年—1969年,于西玲任大队长。

1967年—1970年,徐记奉任书记。

1971年—1992年,于西玲任书记。

1983年设立了凤墩村村委会,会员5人,王志亭任村主任。

1992年—1994年,徐洪吉任村主任。

1992年—1994年,丁发希任书记。

1994年—2006年,徐洪吉任书记。

1963年凤墩村建立了窑厂,加工砖瓦。

1977年建立了水暖器材厂。并当年安装了电灯,结束了煤油灯的历史。

1979年建起了地毯厂。

1983年建起了塑料加工厂。当年集体有了富裕。为了更好地培育人才,实施考学奖励制度。每考上大学本科,每人奖励现金300元。考上中专每人奖励200元。

1984年,村建起了敬老院,实现了老有所养。

1992年,为了更好的调动村民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给全村的独生子女实行集体投保。每年每个独生子女投保金为96元。

1997年,进一步扩大考学奖励制度。考上大学本科的每人奖励500元现金。

1998年,村里统一安装了一户一表自来水管道,解决了村民吃水困难的问题。

1999年,全村95%的村民安上了有线电视。

2000年,村里90%的村民安上了电话,成为全镇第一个电话村。

2001年,风敦村开拓创新,把全村的五条街道拓宽,并且路两边石砌了排水沟。解决了凤墩村十几年排水难的大问题。

凤墩村利用地处镇中心的地理位置,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解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

2001年引进香港浩昌制帽厂、青岛易特制衣有限公司、当年受益6万余元。

2003年,引进青岛福华海藻有限公司。全村80多人进该工厂上班。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厂房租赁收入8万元,税收返还6万元。

2006年,引进鑫佳荣服装厂。凤墩村是胶南市50个新农村之一,村委投资120万元,把村内的全部大街硬化,街道两边建立了卫生池,达到了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的标准。投资50多万元建起了新型的敬老院和文化大院。让村里的五保老人过上幸福欢乐的生活。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建国初期,粮食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量15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300公斤,总产30万公斤。此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规模扩大,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第一产业的比重也逐渐减少。

第二产业:1976年、1977年、1980年村集体企业相继建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二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村集体的经济收入有了一定基础。

第三产业:1959年村里有了供销合作社。1980年后,村里逐年有了小豆腐坊、加工面粉、小卖部、各种经商、养殖、农资经营30多家。

特色产业:凤墩村充分利用靠近镇中心的大好优势,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加大租赁形式。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完善了以务农为副、以务工为主的布局。逐步形成了农工一体化的群体。

社会的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凤墩村只有2间旧房的小学教室,教师2人 ,学生30余人。解放后,1973年村投资10万元,相继建起了邻村都在凤墩村上学的中心学校。可容纳600多人的二排教室一排办公室,体育场,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77年恢复高考后,为国家输送人才,大中专生150多人,研究生8人。

人民生活

建国初期,人民生活困苦。至1978年人均收入120元左右。2000年人均收入3422元。全村有95%的村民安上了电话。彩色电视机普及到户。全村共有摩托车240余辆,机动车50余辆。

村庄建设

建国初期,村民居房以草房为主,土坯房为主。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以砖房和水泥胚子房为主。2000年至今村民人均居住面积大约25平方米。部分村民住上二层楼。

村集体福利

凤墩村自1984年开始对村内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每逢佳节,进行物资慰问。至2005年,村里自1983年—2006年实行奖学金制度。2004—2005年村里每逢春节每人发放50元节日费。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46年,丁德文,丁进日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凤墩村党支部建立,管廷合任书记。1956年,丁德龙任书记。1965年—1970年徐记奉任书记。1971年—1992年于西玲任书记。1992年—1994年,丁发希任书记。1994年—2006年,徐洪吉任书记。2003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凤墩村被评为胶南市五好党支部荣誉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建国初期,于培栋任村长,徐记奉任副村长。

1947年互助组成立。1952年,成立了初级社。1954年,成立了商级社。丁德龙、管廷合、丁玉宝、徐金海、于培智、徐记奉相继为负责人。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设立了凤墩大队,全村共计13个生产小队。于西玲任大队长至1966年。1966年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杨进忠任革委主任至1978年。1978年—1980年于砚福任大队长。1980年—1983年王志亭任大队长。1983年设立了凤墩村村委会,村委委员5人,王志亭任村主任。1994年—1998年王本智任村主任。1998年—2006年徐殿志任村主任,委员有于彦利,任玉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