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豫剧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河南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在河北的部分地区,旧称河南高调。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

豫剧
豫剧《七品芝麻官》

起源发展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烈风》、《霄壤恨》、《涂血》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豫剧
豫剧《花木兰》

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演编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豫剧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豫剧团前身)等。

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1962年举行了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

豫剧
豫剧《朝阳沟》

豫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如樊粹庭、杨兰春等。杨兰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 《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演出团体。

伴奏乐器豫剧的伴奏乐队,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铙、大钹)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樊萃庭先生节借鉴山东梆子的伴奏乐队,引进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称"瓢")为主弦。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

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

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一、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等。三、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迎风]、[到脱靴]、[拐头钉]等。流水板类中有各种[流水头]以及[一滴油]等。散板类中有各种[非板头]、[滚白]等。二八板类锣鼓点最为丰富,又分为单鼓条和双鼓条两类。除两者都有的[串锤]、[长锣]等外,单鼓条类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双鼓条中常用的有[五钉锤]、[梆子穗]、[风搅雪]等。加上其他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

角色行当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豫剧
cyg

据说,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生行戏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红脸和二红脸的界限很,大红脸专演关羽;二红脸专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等类角色,主要是武功戏。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 ,也有的演员文武兼备,武功戏较出色。旦行(见 图豫剧-7)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大净主要以唱工取胜,三花脸除表演诙谐风趣外,武功戏也有"盘绳"、"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清"是清秀,唱词吐字清,神态秀

豫剧
jbht

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

传统剧目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代表人物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豫剧六大名旦”,代表六大风格旦角流派,旦角流派还有台湾“豫剧皇后”张岫云创立的张派,宋桂玲的宋派,王秀兰的王派,安金凤的安派等旦角流派,小生赵义庭、王素君、王希玲,代表三大风格小生流派,须生唐玉成、唐喜成、刘忠河和刘新民、李树建,代表五大风格须生流派,黑脸李斯忠,李派,丑角牛得草,牛派也很有特色。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豫剧十大名旦”:张宝英(河南)、王清芬( 河南)、虎美玲(河南)、牛淑贤(河北)、李喜华(湖北)、菅爱梅(河南)、朱巧云(河南)、李金枝(河南)、陈淑敏(河南)、马 莉(河南)、胡小凤(河北)、章兰(山东)等。汤玉英、王清芬、牛淑贤、虎美玲、胡小凤、李金枝、李喜华、谷秀荣、陈淑敏、小香玉、李树建、章兰(二度梅) 、朱巧云、周桦、王红丽(二度梅)、张春玲、朱桂芹、颜永江、金不换、苗文华、汪荃珍、贾文龙、李新花、杨红霞、王惠、刘晓燕、田敏、陈新琴、徐俊霞、郭英丽(等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豫剧:目前有30人32次夺得梅花奖,涉及6省20家院团。 下表为梅花奖获得者名单及其所属院团。

1

王红丽(二度梅)

河南省小皇后豫剧团

2

章 兰(二度梅)

山东省聊城市豫剧团

3

汤玉英

河南省豫剧三团

4

王清芬

河南省豫剧二团

5

牛淑贤

河北省邯郸东风剧团

6

虎美玲

河南省郑州豫剧院

7

胡小凤

河北省邯郸东风剧团

8

李喜华

湖北省襄樊豫剧团

9

李金枝

河南省豫剧一团

10

谷秀荣

河南省豫剧一团

11

陈淑敏

河南省洛阳豫剧团

12

小香玉

山西省太原豫剧团

13

李树建

河南省三门峡豫剧团

14

朱巧云

河南省开封豫剧团

15

周 桦

甘肃省兰州豫剧团

16

张春玲

湖北省十堰市豫剧团

17

朱桂芹

山东省菏泽市豫剧团

18

颜永江

河南省平煤集团豫剧团

19

金不换

河南省鹤壁豫剧团

20

苗文华

河北省邯郸东风剧团

21

汪荃珍

河南省豫剧三团

22

贾文龙

河南省豫剧三团

23

李新花

山东省济宁市豫剧团

24

杨红霞

河南省豫剧三团

25

王 惠

河南省豫剧一团

26

刘晓燕

河南省平顶山豫剧团

27

田 敏

河南省豫剧二团

28

郭英丽

河北省邯郸东风剧团

29

陈新琴

河南商丘市豫剧院

30

徐俊霞

河南省豫剧一团

豫剧流派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豫东调因受其邻近的兄弟剧种山东梆子的唱腔的影响,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因遗留了部分留了秦腔的韵味,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细分大致如下:

1.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带地区流行的豫剧,为标准的中州正韵。

2.豫东调:豫东调也称之为「东路梆子」、「下路调」,它是祥符调传入豫东后形成的一个豫剧地域流派,因邻接鲁南等县,亦近山东梆子,咬字较重,弦高,故有「高调梆」之称。

3.豫西调:在洛阳、郑州等地,又称之为「西府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

4.豫北调:在彰德、怀庆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若夜静时,梆声可闻数里,弦音低,故有「大平调」之称,亦称「大悠梆」。

5.豫南调:种类繁多,南阳一带,盛行曲子,其它越调、道情及另一种俗名「靠山黉」亦有演出。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陈素贞、马金凤、闫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明快清新,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闫派细腻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剧
代表

豫剧流派大全

行当

代表剧目

常香玉

常派

青衣、花旦

《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等

陈素真

陈派

青衣、花旦

《洛阳桥》、《女贞花》、《春秋配》等

崔兰田

崔派

青衣、花旦

《桃花庵》、《三上轿》、《秦香莲》等

马金凤

马派

帅旦、老旦

《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

阎立品

阎派

闺门旦、刀马旦

《秦雪梅》、《游龟山》、《西厢记》等

桑振君

桑派

青衣、花旦

《白莲花》、《桃花庵》、《对绣鞋》等

张岫云

张派

花旦、老旦

《杨金花夺印》

《平辽东》、《阴阳河》等

宋桂玲

宋派

花旦

《抬花轿》、《八件衣》、《蝴蝶杯》等

王秀兰

王派

花旦、青衣

《王金豆借粮》、《风雪配》

安金凤

安派

青衣

《白莲花》、《铡美案》、《斩岳云》等

唐玉成

唐派

红脸

《反徐州》、《杨河堂》、《闯幽州》等

唐喜成

唐派

红脸

《洛阳令》、《三哭殿》、《辕门斩子》等

李斯忠

李派

黑脸

《下陈州》、《司马矛告状》等

吴心平

吴派

黑脸

《岳飞》、《包青天》、《屈原》等

牛得草

牛派

官丑

《十八扯》、《七品芝麻官》、《卷席筒》

高兴旺

高派

文丑

《卷席筒》、《推磨》、《喝面叶》等

王素君

王派

小生

《必正与妙常》、《小二姐做梦》等

王敬先

王派

刀马旦

《梁红玉》、《涤耻血》、《三拂袖》等

赵义庭

赵派

小生

《南阳关》、《八郎探母》、《贩马记》等

刘法印

刘派

武生

《黄鹤楼》、《提寇》、《八大锤》等

王希玲

王派

小生

《风流才子》、《情断状元楼》等

刘忠河

刘派

红脸

《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溅乌纱》

艺术特点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

豫剧的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是板腔体式。据清朝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歧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所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又被称为"梆罗卷"。根据艺人们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也都曾办过科班。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其中"祥府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因此今豫剧唱腔韵,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因此今豫剧唱腔音乐,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各自具有显著特色流派。"豫东调"唱腔主音为"5",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声大腔圆,寒韵(哭腔)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这两大腔系在豫剧早期发展过程中,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30年代开始有了交流。建国后,清除"门户之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以上是过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区,有豫东调、享福调、沙河调、豫西调的传统分类;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乐在演唱音区的不同,而将前面三类统归豫东调,俗称"上五音"。与这些相对应的是演唱的音区较低的豫西调,俗称"下五音"。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板类有四种,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除二八板这个基本板式外,还可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一板一眼2/4拍,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还可派生出呱哒嘴、狗撕咬、乱弹、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类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 [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音豫东调和豫西调不同。[慢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过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导四梆"和"迎风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两种。整板起的称为"头句腔",散板起的是将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从第二句(下句)进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结构是将一句唱腔分为两个分句,中间有个小过门;全句唱腔之后,随句尾落音有一个"八梆"跟腔过门(也可以减少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有通过局部的变化而产生出来的多种花腔。上句有"头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单过板"、"双过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称"锁板",基本结构与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时速度大多渐慢,并随着收腔尾音有一个简短的过门。[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连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据需要作不同速度的变化。曲调比较自由灵活,旋律流畅,节奏跳荡,既适用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景,也适用于表现压抑、忧伤的情感。它还派生出垛板、两锣钻子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特别多,无论是唱腔的起落,还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转折,大多出现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结构中,随着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过门。其前奏过门与[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识起板簧头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类重点附属性板式主要有[流水连板]和[两锣赞子]等。

飞板也作"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属于散板类。此外,还有滚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韵"、"行韵"、"绝韵"三种格式。"哭韵"表现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韵"多用于吐诉叙述,"绝韵"适用于表现果断、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飞板的唱段都较短,四、六、八句即转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为基础,飞板中的滚白即为有唱有白的散文体句式。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它的唱腔流畅,节奏鲜明,近几年来,演员多以真声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于为观众听清。加之表演细腻,真切感人,文辞通俗易解,故一跃而成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观众的剧种。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及甘肃、青海、天津、吉林、江苏、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河南梆子戏的特征,主要重在唱词与动态,纯全合于河南的风俗习惯,而起为观众所爱好者,则在表现风俗习惯中鄙俚粗俗之人与事物的关系,与观众的生活行动打成一片。虽然不免有些俗气,但俗有俗的风格,俗的趣味。豫剧的剧词不能专重文言,以合本剧之声调节奏为第一。其叙事言情,喜怒哀乐,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伟,间杂以方言,尽人皆解。豫剧具备历久不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点:(一)娱乐性强 豫剧锣鼓声响,丝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满台走扭。劳动大众在多日工作之余,逢年过会,许多人挤在一起,听听看看,就感到无限的轻松愉快。(二)接近群众 形式简单,表演真实,舞台形象比较接近农民的实际生活,合乎劳动大众的脾味。(三)易懂易学 调子简单,词句通俗,容易听懂、学会。(四)富于地方性 腔调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现河南人民的地方戏。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河南省郑州市豫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豫剧
yj

前版的主要豫剧简介介绍的太多,把他们都设置了超级链接,爱好那个戏剧的朋友鼠标一击就得到了更完美的介绍了,这里就不必重复了。

从民国十六年(1927)起,京剧界首先吹起流派风,以表演者姓名当作流派的标记,正象徵著个人的表演风格已经成为传统戏曲界的楷模。无论是剧评家、表演家、剧作家、戏迷们,开始以派别来品论表演者的艺术风范,「流派」便成为一种习惯用语,影响所及,豫剧也出现了流派的说法,经常被谈论的有陈(素真)派、常(香玉)派、崔(兰田)派、马(金凤)派、阎 〈 立品 〉 派、桑(振君)派等。流派的出现对豫剧来说有正面的激励意义, 每一类派别的表演特色都是直接促进豫剧成长的重要因素。兹就上述几派分叙於下:

1.陈派

陈素真,1918 年出生,陕西富平人。本名王若瑜,从小跟随养父陈玉庭先生学戏,改名陈素真。1930年左右随祥符调名家孙建德学习,踏进了豫剧表演世界。豫剧界提到流派一定先想到陈派。1934年在著名豫剧改革家、剧作家樊粹庭帮助下建立豫声剧院,并主演了《霄壤恨》《女贞花》《三拂袖》《巾帼侠》《义烈风》等一大批“樊戏”。陈素真以干练简洁、端庄大方的表演风格、质朴娟秀的声腔,征服了观众与戏剧评论家。她心思细腻,擅长刻划剧人物性格并做适当的表达,唱作并茂而不过度夸张,又积极向其它剧种看齐,为豫剧表演截长补短,开启「陈派」的表演风范,所以豫剧界推崇她为「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抗战爆发后,辗转到山西西安演出,抗战胜利后回开封。1950年后辗转武汉、西安、兰州、石家庄、邯郸等地,后加入天津豫剧团。陈素真的代表剧作有「宇宙锋」、「三上轿」、「春秋配」《梵王宫》《女贞花》《拾玉镯》…等。

2.常派

常香玉,1922 年出生於河南巩县董沟村,原名张妙龄。由於她的父亲张福仙先生悉心栽培,十三岁就以文武双全的本事(唱得好、武功也好)风靡整个开封城。常香玉的表演特色不仅在於嗓音宽厚宏亮、武打俐落,在调合豫剧唱腔方面曾经致力兼并豫西调与豫东调的特点,勇於创新的精神造就她开创了「常派」的表演艺术。常老师代表剧作有「红娘」、「白蛇传」、「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五世请缨》…等多出。

3.崔派

崔兰田,1926 年出生於山东省曹县。十一岁进入周海水科班学戏,一开始学的是老生,後来改学旦角,努力的结果使她成为豫西调著名演员「十八兰」的代表。崔兰田特长在悲剧,悲剧的人物性格比较复杂,因此唱腔、念白与身段作表必须更细腻而真切,才能充分表现悲剧的哀怨深沉、感人肺腑!「崔派」的表演风格就在悲剧的表演基础上发展起来。她的代表剧作有「桃花庵」、「三上轿」、「秦香莲」《卖苗郎》《二度梅》《陈三两》……等等。

4.马派

马金凤,1922 年出生在山东省曹县。六岁开始向父亲学唱河北梆子,後来改学豫剧。马金凤的身段、作表都很精彩,尤其在声腔方面以小嗓为主,音质柔韧;特别要求咬字清楚、唱词易懂、唱腔要有「腔头」28。马金凤在处理「二八板」唱腔常用大段并连、垛唱的方式来强调节奏,这些都成为马派的主要表演风格。因为找到了能够发挥自己特点的表演方法,所以创造出「马派」表演艺术,马金凤的成功在於用心瞭解自己。她的代表剧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等等。

5.阎派

阎立品,1920 年生,其父为祥符调名旦阎彩云。九岁学戏,主要学习目标是旦行中的「闺门旦」,长年辛苦练习带来的成就是:以能将闺门旦的优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成名。阎立品对於表达闺门旦的含蓄娟秀有极深的领悟,由内而外展现婉约清丽的身段风范、不愠不火的甜润唱腔更美化了剧中人物形象。为求技艺更上层楼,1954 年拜梅兰芳先生为师钻研表演艺术,在融合京剧与豫剧的旦行表演程式之後,阎派艺术趋向成熟。阎老师的代表名剧有「秦雪梅」、「蝴蝶杯」、「玉虎坠」《碧玉簪》《盘夫索夫》《西厢记》……等等。

6.桑派桑派代表人物是桑振君,乖巧灵动,深沉委婉,雍容富丽是其唱腔特点。自幼学习河南坠子,后改学豫剧。桑派艺术的偷、闪、滑、抢、衬、离调等声腔技巧堪称一绝。桑振君先生善于博采众长,又不拾人牙慧,刻意固本求新。从她表演的几个大戏里,细心人都能窥见京剧四大名旦的色彩。其代表剧目有:《打金枝》、《桃花庵》、《对绣鞋》、《大狼山》《白莲花》等。

其他的张岫云老师的张派艺术、宋桂玲老师的宋派艺术、王秀兰老师的王派艺术等也值得称道。

参考网址中国豫剧网:http://www.chinayuju.com/

7.张派张岫云照片

张岫云(1928— ) 旦行女演员,艺名“万里云”。河南省临颍县人。她8岁时曾受教于豫剧名旦“玻璃脆”,一年后入“万家班”学艺,之后又曾拜豫剧名家杨金玉门下学艺,工青衣、闺门旦。还曾拜师于豫剧名小生“筱火鞭”。因其拜师多,学的行当、剧目多,因此在她16岁后演出于豫东及界首等地时就以能文能武有了较大影响。张岫云于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往越南,1953年又随军赴台,先后在越南参加了军中康乐组织新生剧团、中州剧团。到台湾后,以其为首成立了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开豫剧入台之先河。飞马豫剧队成立后初次公演就轰动了台湾。张岫云也从此在台湾一举成名。1954年,张峭云曾率“飞马”进行了环岛巡演,所到之处好评如潮,被誉为“台湾豫剧皇后”。

张岫云之所以在台湾能以精湛的表演技艺红遍全岛,除了她继承了豫剧传统演唱和表演艺术之外,还得益于她大量学习了京剧的表演艺术。自40年代开始,她就十分留意学习京剧的表演艺术,到台湾后,在与许多京剧艺术家的交往中,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使其表演较之40年代的豫剧来说已“雅化”了许多。曾与梅兰芳先生共事多年的齐如山先生看了张岫云的演出后也承认张岫云的表演是出色的,是不输于京剧演员的。在丰富、提高表演技巧的同时,张岫云同其他一些热心豫剧的人士如杨桂发、李淑君等人一起移植了许多其他剧种的剧目,进一步丰富了飞马豫剧队的上演剧目。同时,为了使“飞马”豫剧事业在台湾后继有人,1959年,“飞马”招收了首批学员26名,张岫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她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培养出了王海玲、刘海燕等一批台湾豫剧艺术的中坚力量。 张岫云对豫剧在台湾的发展贡献巨大,她也因此多次获得各种嘉奖。她的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天门阵》、《秦雪梅》、《刀劈杨藩》、《阴阳河》、《洛阳桥》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