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
biǎopí
〖epidermis;cuticle〗
①人和动物皮肤的外层。由胚胎时期外胚层形成。具有抗摩擦和抗损伤的作用。
②植物初生组织表面的细胞层。一般由单层、无色而扁平的活细胞构成。它是植物体和外界环境接触的最外层细胞。
表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组成,并含有三种散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非角质形成细胞,即黑素细胞(melanocyte),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和梅克尔细胞(Merkel's cell)。人体各部位的上皮厚薄不一,薄皮厚约75~150微米,厚皮约400~600微米。
表皮是皮肤的浅层结构,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从基底层到表面可分为五层,即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1、基底层:是表皮的最底层,借基膜与深层的真皮相连。基底层细胞皆附在基底膜上,它是表皮中唯一可以分裂复制的细胞,并可以直接摄取微血管内的养分,以补充细胞分裂复制之所需。基底层是一层矮柱状上皮细胞。细胞较小、排列整齐,核呈卵圆形胞质中常含有黑色素颗粒。矮柱状上皮细胞之间有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略呈圆形,有树枝状突起,胞核较小,能产生黑色素颗粒。黑色素颗粒的多少与皮肤颜色的深浅有关。黑色素颗粒能够吸收紫外线,使深层组织免受紫外线辐射的损害。基底层的细胞分裂比较活跃,不断产生新细胞并向浅层推移,以补充衰老、脱落的角质细胞。因此,也称生发层。
2、棘层(棘细胞层):位于基底层的浅面,由4-10层多边形细胞组成,细胞较大,由许多棘状突起,胞核呈圆形。较老的细胞往上送达棘细胞层。在这儿他们会扩大呈扁平状,并长出棘状物,以便牢固地攀靠在一起。
3、颗粒层:位于棘层的浅面,由3-5层梭形细胞组成。胞质中有大小不等的透明角质颗粒。普通染色呈强嗜碱性,胞核较小,染色较淡。老化的细胞继续被推送到颗粒层里。至此,细胞内已充满着含角质素的颗粒。随着角质素的增加,细胞会逐渐地角质化而死亡。
4、透明层:位于颗粒层的浅面,由2-3层无核的扁平细胞组成。胞质中含有嗜酸性透明角质,它由颗粒层细胞的透明角质颗粒变性而成。
5、角质层:位于表皮的最浅层,由几层到几十层扁平无核角质细胞组成,细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的角蛋白,对酸、碱,摩擦等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角质层的表面细胞常呈小片脱落,形成皮屑。角质层是表皮的最上层,由已经完全角质化的死细胞所构成的。这些紧密相连的死细胞,构成了最重要的保护屏障层。
角质层内常有由皮脂腺分泌,用来防止皮肤脱水的皮质通过。角质层会不断地接受那些刚死亡的细胞,但它的厚度却始终维持不变,这是因为角质层细胞会不断脱落的缘故。在那些经常摩擦的部位(手掌、脚掌),角质层会加厚而形成茧。
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素细胞(melanocyte)是一种生成黑色素并有突起的细胞。胞体较圆,大多散在于基底层,突起穿插在基底层和棘层的细胞之间。黑素细胞分布不均,头面部和颈部多于手臂和大腿。电镜下可见细胞内富含核糖体,小囊状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还含有特征性的黑素体。与肤色有关(主要因素)。
2,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主要散在于上皮的棘层浅部。有特征性的伯贝克颗粒。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生物,监视癌变细胞及异体移植排斥中起重要作用。
3,梅克尔细胞(Merkel's cell) 主要位于基底层,呈扁平型,有短指状突起伸入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梅克尔细胞数量很少,但于指尖较多,可能为接受机械刺激的感觉细胞。其他证据显示,可能属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