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星天蛾
绒星天蛾-基本信息绒星天蛾DolbinatancreiStaudinger,分布较广,前翅灰褐色.食量大,可食尽全叶。
绒星天蛾
吃完一片叶后再转食其他叶片。不取食时多隐伏于叶背面。
绒星天蛾-简介种名:绒星天蛾
种拉丁名:DolbinatancreiStaudinger
类别:鳞翅目天蛾科Sphingidae
大小:翅展50--80mm
国内分布: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西藏
国外分布:朝鲜、日本、印度
绒星天蛾-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6—34mm,翅展50—82mm。体背灰白色,有黄白色斑纹。前翅灰褐色,中室端部有1个白色斑点,斑外有黑色晕环,内、外横线各由3条锯齿状褐色横纹组成,翅基也有褐色带组,亚外缘钱白色,外缘有褐斑列,项角处褐斑最大,后翅棕褐色。腹部背中线黑色,两侧有褐色短斜纹。卵卵圆形,长径约2.3mm,短径约1.9mm。初产时翠绿色,后变为淡绿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64一70mm。头翠绿色近三角形,两侧有自边。胸部深绿色,各节背面有两横排白色微刺,胸足储色,外侧有小红斑,腹部各节有斜向尾角的白色条纹。蛹黑褐色,体长41-44mm,宽10-13mm。
绒星天蛾-生物学特性此虫在四川年发生4代,以蛹于土中越冬。第二年4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第一、二、三代成虫分别出现于6月上旬至中旬、7月下旬、8月上旬和9月上旬至中旬,有世代重叠现象。各世代及各虫期发育所需天数不尽-致,除越冬代蛹期长达160余天外,余均以幼虫期最长,约20—30无;其次为蛹期,约12—15天;预蛹期最短,仅2-3天;卵期一般为6天。成虫羽化、交尾、产卵多于夜间进行。有趋光性。一般干现化的次晚开始产卵,分3—8晚产完。l头雌虫可产卵100-300余粒不等。卵多分散产于叶背面。每叶1粒,个别2粒。幼虫孵化后有吃卵壳,脱皮后有吃蜕的习性。初龄幼虫沿叶缘吃成缺刻。3龄后食量增大,可食尽全叶。吃完一片叶后再转食其他叶片。不取食时多隐伏于叶背面。幼虫共5龄。此虫发育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关。平均气温19.1℃时卵期长达10天,而在27.3℃时则只需5天。平均气温在25℃左右时幼虫期为20-22天,平均气温在19.l℃时则需30天。
绒星天蛾-防治方法1.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雌天蛾腹中卵还可用于繁育赤眼蜂。2.利用幼虫受惊易掉落的习性,在幼虫发生或将其击落,或根据地面粪粒,捕捉树上的幼虫。蛹期可在树木周围耙土、锄草或翻地,消灭虫蛹。幼虫和蛹均可作为鸟类和家畜的食料。3.保护利用天敌,如广腹螳螂等。4.防治3—4龄前的幼虫,可喷射脱%敌敌畏乳油2000-3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2.5%澳氰菊酯乳油2500-5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信液;对3龄前的幼虫还可施放敌敌畏插管烟雾剂,每公顷用药15-23kg。每毫升含孢子100亿以上的苏云金杆菌600倍液防治4龄以上幼虫也有效。(瀛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