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经济学

作者:郭生祥著
ISBN:10位[7506028247]13位[9787506028240]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1
定价:¥42.00元
内容简介信用经济学的提法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信用本身在微观经济学中具有的狭义内涵,比如在信用—物质—信誉构成的微观信用层面中,信用所包含的信息对称、效率和效益、信用的责权利、信誉四个方面本身就具有微观经济学的运动规律。
二是在宏观经济学中,关于信誉—信义—信仰层面构成的信用体系,就具有宏观经济学的运动规律。
研究信用经济学离不开信用的意识、关系、制度、自在等经济性探讨,更离不开其中的信誉、公平、信义与商品、交易、价格之间经济变化规律的遵循。在这样的背景下,就离不开从证券、债券、誉券的研究到信用的对称、路径、循环的研究;更离不开信用链、信誉概率的网络递进研究,只有这样才构成一部完整的信用经济学体系。
显然,要在本书中说明以上的观点与探索,其背后无不要体现一定的数学模型与逻辑关系,否则不可能构成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科学体系。
作者简介郭生祥,现定居澳大利亚悉尼,金融博士。在澳大利亚IPIEBANK研究所从事金融产品规划与设计的精算工作,1997~2003年任主任,现任名誉主任、研究员。
多年来专心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精心设计金融产品,除广泛运用于本职工作之中外,还针对当前中外市场价位差为特殊研究对象建立了著名的3c精算模型。
1988年至今,用数学手段研究信用精算模型,建立了微观信用和宏观信用研究系统,形成了整套信用科学研究体系。
图书目录前言
第一章信用概论
第一节信用的常用说法
第二节信用的产生
第三节信用的特性
第四节信用即债
第五节信用是普遍存在的
第六节债的物证形式
第七节信用的物性
第八节债的信证形式
第九节信用的心欲性
第十节信用的选择性
第十一节信用资源
第十二节信用的管理分类
第十三节信用链的形成
第十四节信“格”的信用史
第十五节信用变革轨迹
第二章信用稳定系统
第一节心欲性与规则性
第二节信用的鉴证
第三节充分性和必要性
第四节信用关系的形式
第五节信用关系监护
第六节严格建立对称性互动关系
第七节建立与信用关系相匹配的形式
第八节建立信用反馈循环系统
第九节信诺精神
第十节信义教育
第三章经济信用关系
第一节商品信用关系的确立
第二节商品信用关系的建立
第三节信用危机与效应
第四节辩证地看待信用危机
第五节商品信用的历史进程
第六节市场一体化的道路
第七节社会信用关系稳定结构
第四章信物同生
第一节趋利避害形成债务
第二节信物互生
第三节信物交换
第四节信用市场的桥梁
第五章信用债的形成
第一节债的法理形成
第二节物权与知识产权
第三节交易中的隐债
第四节借贷之中的明债
第五节众生债相
第六章虚拟信用
第一节货币信用
第二节信用衍生
第三节信用政策
第七章信用与赊销
第八章债的循环运动
第九章信用力曲线
第十章消费与生产的互信关系
第十一章消费信用
第十二章信用的流通
第十三章信用会计
第十四章信用设计
第十五章公益信用
第十六章典型信用
第十七章信用交易
第十八章信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