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峰书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鹅峰书院,即现在的苍南县桥墩小学的前身就是此院.据《温州市志》记载:“鹅峰书院在浙江温州苍南县桥墩松山文昌屿,创办于宋咸平(约988~1003)年间.鹅峰书院的历史可上溯到宋咸平年间。根据有关史料的说法, 宋代书院发展的第一阶段为宋太祖至宋仁宗这段时间,前后近百年时间。早期书院在全国也就十余所,地处桥墩松山的鹅峰书院即是这10余所书院中的一所。地处相对偏僻的桥墩,竟然有这么一所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书院,其一定存在莫大的背景,是一个千古之谜。

要考证鹅峰书院1018年前的尘封的历史,考探只能从公元907年建立的吴越国大背景查起,而县文物馆提供了1925年的民国《平阳县志》曾记载:“据旧志记载,钱王墓在归仁乡松山,世传为钱王冢。”但该《平阳县志》同时小字加注“雍正浙江通志云,平阳县志松山注内有:俗传钱令公入闽,五子从行宴此,岂钱王即令公耶?但令公墓已载永嘉县西山,依旧志存疑!”。同时县文物馆提供了苍南县(原属平阳县)五凤乡南山头村当地流传有一个皇帝墓,而且曾实地考察过,但没有结论。查《雍正浙江通志》陵墓篇,有记载吴越国五世国王第1世武肃王墓、第2世文穆王墓、第3世忠献王墓、第4世忠逊王钱倧墓、第5世忠懿王妃孙氏墓,独没有第5世忠懿王钱俶墓。查《宋史卷480·列传第239·世家3·吴越钱氏》记载:“俶以天成(后唐)四年(929)八月二十四日生,至是(988)八月二十四日卒,复与父元瓘卒日同,人皆异之。……上为废朝七日,追封秦国王,谥忠懿。……命中使护其丧归葬洛阳。俶任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40年,为元帅35年。……及归朝卒,子惟演、惟济皆童年。”应该说忠懿王钱俶墓在洛阳。查《履园丛话·清·钱泳》记载:“忠懿王墓。先忠懿王墓,据《宋史》在河南洛阳县邙山贤相里之陶公原,而《河南通志》、《河南府志》俱失载,何也?”,同时全国的资料也查不到忠懿王墓地,而忠懿王死于988年,如果葬在松山,其后代要守制三年,宋史记载当时子惟演、惟济皆童年,需要读书,988年在松山办鹅峰书院就顺理成章。

文莹执教鹅峰书院 斧声烛影千古论端

钱俶的灵柩988年十月二十四日后,由辞官隐居的惟氵晋和钱家亲信原吴越国太蔚徐孝三护送,经杭州在年底到南雁后停在回龙寺。

989年正月丁酉日,太宗遣中使护钱俶的衣冠灵柩归葬河南府洛阳县邙山贤相里之陶公原。钱家在洛阳县邙山草草作了一个陵墓装腔作势地下葬后,除有官职的儿子要应付场面外,俞氏、黄氏夫人带着一班子孙到南雁,这一班子孙中学龄儿童有6人。分别是14岁的八子惟渲、11岁的九子惟济;还有二子惟浚(955-991)的两个儿子守吉(约974年生,988年15岁)、守让(约977年生,988年12岁);四子钱惟演 (962—1034)的两个儿子钱暧(约980年生,988年9岁)、钱晦(约982年生,988年7岁);长子钱惟治子已长大,五子惟灏、六子惟泚孩子未生。为了给下葬后钱家子孙守制读书,在松山南峰寺出家为僧三子惟氵崔和七子惟氵晋、亲信徐孝三,在988年底在松山筹办了“鹅峰书院”。

对“鹅峰书院”的学生上面史料已考,对“鹅峰书院”本身和老师又要考证,主要有下面三条记载:

1、《温州市志》记载:“鹅峰书院,在桥墩松山,创办于宋咸平(约988~1003)年间”。

2、《1925·平阳县志·卷十·学校志二》载:宋代鹅峰书院遗址即松山文昌屿是也,文昌屿即旧志文章屿,事无他据,故附候考。

3、《1925·平阳县志·卷三·舆地志三》载:分水关东为松山,松山高秀,与玉苍山相亚,一名五公山(旧志作五松山),俗传钱令公入闽,五子从行宴此故名。又有一山若马鞍曰文章屿(在处未详),昔有吴僧庐此,能文,邑令沈悚呼之为文章师,因以名屿,或曰师即文莹也(旧志)。

考证如下:

第一,宋咸平(约988~1003)年间,桥墩松山存在“鹅峰书院”。

第二,“鹅峰书院”地址在松山的文昌屿。过去有一个吴僧在此结庐而居,这个和尚文才很好,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的平阳县令沈悚称其为“文章师”,后人误传为“文章屿”,最后又误传为“文昌屿”。

《1925·平阳县志·卷十·学校志二》载:昔三十六都桥墩门石桥长数十丈,上有房屋以杉木架。乾隆三十年(1765)洪涨桥圯(桥),木汛至水头不散。居民争欲取适。李长春至,亟(急)止之谓:“宋代鹅峰书院成,南港人文遂盛,遗址即松山之文昌屿是也。今木远流不散,或天有意斯文(指文化或文人)乎?于是就水头之古营基(水头公馆旧址)石佛亭后废寺基(1925·平阳县志·神教志载:石佛堂,又名公馆寺)建书院,额曰:南和。时西隐寺(在玉苍山)僧行不善有田八十三亩,前宰何公,以充入书院以资膏火(灯火照明)。谕李长春等董之,三十二年(1767)乡人还寺田二十亩,延师主讲,然其地低且迭水患,乾隆五十七年(1782)遂为飓风所坏。李长春没,董事张致礼以力难复旧,请将田租付桥墩之司桥事者。前宰李公谓:“学校重于津梁”。改将寺田六十三亩拨入平阳县城龙湖书院。盖废坠莫举百年。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李心亭、钟莲溪先生再办“松山学堂”,借桥墩的仙堂村李福泰宅为校舍,开设一至四年4个班,学生80人。

1912年(民国元年),由于学生增加,迁于桥墩三十六桥头庵。

1913年于寨子顶筹资建校舍,茶商洪灿霞馈赠500银元,为当时一美谈。1915年新校舍建成,取名为“松山初级小学”。省教育公署署长沈钧儒先生为颂扬兴学之典范,特送“疏才兴学”匾额嘉奖。

1935年,寨子顶被国民党自卫队占驻,学校搬迁于外广丰。1940年增设高小,校更名称“桥墩镇中心国民学校”。

1950年改名为“平阳县桥墩中心小学”。

1951年成立集资建校委员会,建分部(校舍)于原址寨仔顶。

1960年8月10日桥墩水库出险,校舍校产一切均被大水冲尽。其时,暂借大龙乡小沿口村复课。第二年又迁于仙堂阁仔顶(原水库)工房上课。

1962年9月迁入桥墩镇南山岗。改办“二部制”小学。于1966年本校附设初中班。学校更名为“平阳县桥敦镇中心学校”。文革期间停办初中班。

1981年6月苍南设县,学校又更名“苍南县桥墩区中心学校”。

1985、86连续两年镇府筹资拆建、扩建教学楼,先后共耗资11万多元。

1990年在台胞朱宗楚先生馈赠5万元基础上共集资14万元继续修建校舍。基本解决了30年的“二部制”教学。

1992年撤区并镇后,学校又更名“苍南县桥墩镇辅导中心小学”。

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其中不乏海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企业家、国家干部。今日,桥小拥有26个班级,下设两所完小,近1900名学生。在编教师92人,大专毕业以上学历38人,占教师总数41%,小学高级教师32人,占教师总数的35%。200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县级一、二、三等奖;50多名学生参加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及小作家杯作文大赛分获一、二、三等奖;上百篇学生作品被省级刊物《小学生时代》选登。新校舍按整体规划,标准设计、施工,现主体工程已顺利结顶。拟于2006年6月百年华诞庆典之际,喜迁新校舍。届时,学校将达到30多个教学班的办学规模。

千年书院,百年学校,继往开来,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