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茨竹镇
一、地理位置
茨竹镇位于重庆市渝北区北部,东与大湾镇为邻,南与兴隆镇相接,西与北碚区石坝、偏岩二镇相连,北与四川省邻水县高滩镇接壤。茨竹镇是四川、陕西等地区进入重庆的第一座城镇,素有“重庆北大门”之称。镇域地理坐标在东经106°40′14″—106°48′46″,北纬29°56′16″—30°01′55″之间。镇政府驻地距重庆市中心70公里,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和渝北区政府约40公里。
二、历史沿革
茨竹场原为回龙场,始建于清初,有300多年历史,因当时境内多剌竹,奇茂壮观,在民间流传有多种美丽的传说,渐而同音演变为茨竹场。定场时有回龙寺、娥公庙和禹王庙三座寺庙,香火旺盛,行商坐贾云集,商贸繁荣,人气较旺。
民国18年建茨竹乡;民国38年,江北县设第四区,辖11个乡,驻地在茨竹场;1953年江北县设第十三区,辖5个乡,驻地仍设在茨竹场;1955年设茨竹区公所,区公所驻地茨竹场;1958年改为茨竹人民公社;1983年复为乡;1994年江北县撤区并乡建镇,将茨竹乡、两岔乡、寨坪乡三乡合并成茨竹镇;2003年9月,按照渝北区要求进行村规模调整,将芋河村划归大湾镇管辖,并将所辖29个村调整为10个村,1个居委会。2007年12月,华蓥山镇并入茨竹镇后,现有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三、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茨竹镇属山岭深丘地区,地貌为倒置低山,境内总体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且高低相间,海拔高度在388-800米之间,相对高差一般低于200米,山势较陡,相当部分耕地坡度较大。
(二)水文
茨竹镇域内水资源不足,地表蓄水能力较差。穿越境内的河流主要有后河和温塘河。后河多年平均流量为5.46立方米/秒,在向阳湾建有一座水厂,供茨竹场居民生活用水。后河上游有总库容为543.5万立方米的卫星水库(小一型),并装有两台100KW发电机组。镇域东部有渝北区大型水利工程——两岔湖水库(中型),总库容为3660万立方米。
(三)土壤
土壤母质主要属侏罗系的须家河组,由泥页岩、砂岩夹薄层页岩组成。土壤类别主要为火红紫泥和岭沙黄泥,层土母质富钾少磷,呈弱酸性土质。由于山势陡峭,森林植被破坏严重;25度以上坡地种植农作物现象较为普遍,土壤冲刷、土肥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四)植被
镇域内乔木以杉、松柏、樟、油桐等针、阔叶林为主;灌木以杜鹃、马桑为代表,草本植物以蕨类、巴而山为代表,藤本植物大多是葛藤,竹类主要有慈竹、水竹、白夹竹、少量楠竹。人工栽种的四旁树主要有千丈、棕榈和果树等。
(五)气候
茨竹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5℃-16.4℃,年总积温5496℃-6044℃,年平均日照率29℅;多年平均降水量1150mm;无霜期长,年均294.5-311.5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夏季平均气温比市中心区低4.5℃,昼夜温差较大,具有较好的避暑条件。
四、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茨竹镇幅员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32083。2008年耕地总面积38386亩,长期耕种的耕地28164亩(其中水田13217亩、旱地14947亩)。
(二)矿产资源由于镇域内地质构造简单,矿产资源含量较低,已发现的矿产有煤炭、天然气等;煤层较薄,厚度约70-80cm;在放牛坪村,发现一定含量的金属矿藏。
(三)生物资源
茨竹镇属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原生植被为亚热带湿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林、落叶阔林、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为马尾松、香樟等。竹类主要是慈竹、白夹竹和水竹。四旁树主要有桉树、千丈树、泡桐树、柏树、杉树等。经济林木主要有棕榈、女贞、桑、茶和果木(梨、枇杷、李、柑桔等)。
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有鱼秋串、麦冬、香附子、白茅根、紫苏、夏枯草、益母草、车前草、野菊花、满天星等;野生食用菌有草菇、松菇、伞把菇、荞粑盖、黑木耳等;野禽有雉鸡、锦鸡、竹鸡、小云雀、麻雀、喜鹊、画眉、杜鹃、斑鸠等;爬虫主要有蓝尾石龙子、赤练蛇、双斑锦蛇、竹叶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