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0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世纪:16世纪

年代:1570年代

年份:1570年

传统纪年: 年号:永禄13年4月23日(阳历1570年5月27日)战乱等灾异而改元。(马年)这年是平年。全年365天。

1570年-出生盖伊·福克斯

丹蒂·E:意大利科学家、工程师。1536年4月生于佩鲁贾,1586年10月19日卒于阿拉特里。丹蒂以绘制地图著称。他与建筑师D·丰塔纳合作,建造了罗马的大尖方碑。约1570年,他利用摆动式风力计测量风力,这是最早的风力测量仪器。

威廉·扬斯:性别:男;出生年月:1570年-?, 荷兰航海家,是第一个登上澳大利亚大陆,并与那里的土著人接触的欧洲人。1605年,他乘“迪尤夫肯号”船从阿姆斯特丹出发,前往太平洋的新几内亚。船名“迪尤夫肯”一词是“小鸽子”的意思。

但沿新几内亚南海岸行驶后,扬斯不是迷了路,就是因风浪偏离了航向。不管是什么原因,他向南行驶,于1606年3月抵达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的大“缺口”。他到了一个岬角,该地现以他的船名命名为“迪尤夫肯角”。这块土地是一片沙漠,看上去并不令人感兴趣,但扬斯决定派一队人登陆。他们受到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攻击。上岸的荷兰人中有几人被杀,其余人几退。于是,扬斯向北返航。

威廉·扬斯从来也不知道,自己已成为踏上澳大利亚大陆的第一位欧洲人。他到死都认为自己登上的只是新几内亚的另外一部分。后来,荷兰的探险家们给澳大利亚起了第一个欧洲名字——新荷兰。

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 )(1570年4月13日—1606年1月31日),天主教阴谋组织的成员,该阴谋组织企图实施火药阴谋。该阴谋组织计划刺杀詹姆士一世和英格兰议会上下两院的所有成员。为了完成刺杀,他们将在1605年议会开会期间炸掉上议院。盖伊·福克斯主要负责后一阶段计划的执行。但是,在未完成任务时被发现。 盖伊·福克斯在后来的审判中被处死。

羽柴秀胜:(1570年-1576年11月4日)是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他是丰臣秀吉在担任长滨城主时和侧室・南殿所生下的长子,幼名叫做石松丸。

或许是因为他在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所以给了丰臣秀吉很大的哀痛,导致后来秀吉连续把三个养子都取名为秀胜吧。

周大谟:字荆川,明朝贵州黎平府人。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举人,历任国博历部司务员外郎、郎中,云南布政左参议。以清介闻名遐迩。是黎平人中第一位出任布政使的人。

1570年-逝世三条夫人:(1521年-1570年8月29日),日本战国大名武田信玄正室,本名不详。出身清华家之一的转法轮三条家,父亲为三条公赖,姊姊嫁给细川晴元,妹妹则嫁给本愿寺显如。

她与信玄之间生有长子武田义信、长女黄梅院、次子海野信亲、三子武田信之、次女见性院,与信玄之间感情和谐。然而其父于1551年在大内家滞留时,遇上陶晴贤谋反,被他斩杀。而夫人自己本身也有诸多不幸的事情:次子信亲生下来便是个盲人,三子信之则早夭,长子义信在1567年时因有谋反之嫌而死;至于长女黄梅院,在1568年时遭到其夫北条氏政休弃,回到甲斐以后出家,但第二年便忧郁而死。三条夫人在遭受种种打击后,身心忧郁,终于在1570年病逝。

林坣:(1491~1570年)字茂贞,号云山,侯官县洪塘瓦埕乡(今福州郊区建新镇瓦埕村)人,明弘治四年(1491年)生。嘉靖五年(1526年)成进士,授浙江淳安县尹。他在淳安县建清溪桥,创南山书院,以德治县,颇有政绩。嘉靖十一年(1532年)转知随州(今湖北省随县),正逢干旱,为百姓徒步祈雨,以志心诚,后果大雨滂沱,百姓雀跃,建“喜雨亭”以为纪念。林坣在随州仅3个月,回乡奔太孺人丧,服阕补知太仓州(今属江苏省),清狱、积谷、新学宫,建桂花亭,太仓为之一新。当时狱中关一大盗,密以千金行贿;又有一个争嗣案,当事人家资巨万,情愿一半入官,惟求一嗣。林坣秉公执法说:“放走大盗,率乱本支,我怎能教人以偷?”皆置之于法。民称他为“神君”。不久改知万州(在海南岛)。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升南京刑部员外郎,不久转正郎。嘉靖三十年出补云南临安府(今建水县)知府。时苗兵扰乱,林坣毅然以靖乱自居,轨章程,筹粮饷,提兵数千人出郊次为声援,郡邑赖以不惊。

林坣在临安府仅几年,因病辞官归里,独治一室,散列图书古玩,喜吟咏。他待人以诚,处族戚尤为和厚。有人要侵占其资产,他说:“物有常主耶?”有人要盗埋其坟山,他说:“文王泽及枯骨,吾爱一杯之土耶?”不予计较,有古君子之风。刑部员外郎郑元韶称赞他“生可祀于国,死可祀于乡”。隆庆四年(1570年)病逝,年79岁。

1570年-古迹振风塔:在迎江寺内,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是长江沿岸著名古塔之一。素有“过了安庆不看塔”之誉。

楼阁式砖石结构,高7层,分168阶盘旋而上。每层八角,名悬铜铃,风起叮当作响;名层塔门多变化,游人往往迷入难出。内有浮雕佛像600多座,碑刻51块,外有石栏环卫。登塔眺望,巍巍龙山,浩浩长江,全市景色,一览无遗。“塔影横江”为“安庆八景”之一。造型和工艺技巧,具有明显时代特色,极为壮观,是中国长江中下游江岸上著名古塔,俗称“万里长江第一塔”。 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马科:哥伦比亚太平洋岸最南港市。位于纳里尼奥省图马科湾南端小岛上,东南距帕斯托180公里。人口5.2万(1981)。始建于1570年。

承德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地处京、津、辽、蒙四省市交汇点。因修筑于燕山第一峰雾灵峰与古北口卧虎岭之间的大、小金山之上,故有此名。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相传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和谭纶修建的,约长十公里,依山势蜿蜒曲折,高低隐现,气势磅礴。由于这里地势低缓,易攻难守,城墙修筑得十分厚实坚固,烽火台 巍峨高大,城关要塞星罗棋布,楼台密集,共有158座之多。这些楼台形式各异,巧夺天工,楼墩有方形、扁形、圆形等,楼顶有船篷、穹窿、四角和八角钻天等形状,另外还有多孔眼的了望台,以及长城沿线少见的库房楼等。在金山岭长城内外,有司马台堡、龙玉峪堡、炼军五营等烽火台和营地。登上金山顶的望京楼,可见京城。

十六世纪的典型垂饰:制于1570年,以一颗异形珍珠当成躯干,周围用钻石和红宝石镶嵌在黄金底座中。

1570年-大事记北方七年战争:1563~1570年丹麦为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同瑞典进行的长达七年之久的战争。

16世纪中叶瑞典在瓦萨王朝统治下,逐渐变为北欧的新兴强国,力图对外扩张控制整个波罗的海。为此,瑞典将昔日的宗主国丹麦视为最大的障碍和对手。1560年国王古斯塔夫一世·瓦萨(1523~1560在位)去世,其子埃里克十四世(1560~1568在位)继位,他使用“三顶王冠”作盾徽,以表示瑞典有权要求统治已不复存在的斯堪的纳维亚联盟(见卡尔马联盟),并成为丹麦、挪威的宗主国。瑞典和西班牙结盟,两国就征服和瓜分丹麦问题达成了秘密协议。丹麦在伯爵之战结束后的复兴时期实力有了恢复,力图夺回在波罗的海霸主地位和恢复昔日的斯堪的纳维亚联盟,并觊觎瑞典控制的波罗的海东部和通向俄罗斯的贸易路线。因而,丹麦联合了在这一地区有重大贸易利益的汉萨同盟盟主吕贝克和与瑞典有领土争执的波兰向瑞典发动进攻。

战争一开始丹麦及其盟国就对瑞典进行海上封锁,并于1563年攻克瑞典要塞埃耳夫斯堡,切断了瑞典通往北海的出路。但是,瑞典新建的舰队在1565年打破了丹麦的封锁,夺得了制海权。陆战方面丹麦曾向斯德哥尔摩进军。1568年瑞典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埃里克十四世被推翻。但是丹麦未能利用有利时机取得决定性胜利。经过两年多艰苦的谈判,双方缔结了《什切青和约》。瑞典向丹麦付出巨额赔偿赎回埃耳夫斯堡,它向北海扩展和争夺波罗的海霸权的企图也受到遏制。战争虽以丹麦取得优势而结束,但它已没有能力恢复其在波罗的海霸权。

姊川之战:1570年6月,织田信长为报被浅井和朝仓前后夹击之仇,率领本部和德川盟军进攻浅井长政。于是,织田德川联军与浅井朝仓联军在姊川遭遇,隔河布阵。

织田军以坂井政尚,池田恒兴,羽柴秀吉,柴田胜家,森可成,佐久间信盛的六队前锋沿姊川布阵。织田信长统领本阵,另有左军稻叶一铁,右军氏家卜全,安藤守就,丹羽长秀。可以说动用了织田家的全部主力部队。德川家康领德川军在织田军的左方布阵,由酒井忠次,石川数正两大家老辅助。

姊川对岸,浅井长政以猛将矶野员昌为前锋,自为中军与织田军对阵。朝仓军由朝仓景健,朝仓景纪率领本部兵马与德川军对抗。

这一战是侧面引军突入作战的典范。

开战伊始,浅井军前锋矶野员昌对织田军猛烈攻击,织田军前锋一到四队都被击溃。形势危急之际,稻叶一铁从面后赶上对浅井军本阵的右侧面发动突击,延缓了浅井军主力进攻的速度。解救了织田军前锋的危机。次后由于浅井军不敌织田军,败退。

同时,德川军神原康政也迂回到朝仓军的右侧面发动急袭。在德川军的勇猛攻击下,朝仓军也败退了。姊川一战,浅井,朝仓两家大败,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织田信长对抗。最后,浅井,朝仓两家依次被织田信长所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