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睛与菩提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蓝眼睛与菩提树

作者:马明博选编

ISBN:10位[7800849759]13位[9787800849756]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1

定价:¥36.00元

内容提要罗树、水池、摩耶夫人祠为遗址区,各国佛教组织兴建的寺庙为寺院区,还有绿化区。1997年蓝毗尼遗址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在好好脾气又充满智慧的尼泊尔导游高华礼带领下,我们漫步在绿草掩映的遗址区,感受着另一世界的宁静与安详。这里到处是枝叶繁茂的菩提树,一重又一重的经番挂在树与树之间,微风扶过,空气中好像都是诵经的声音。

园内最醒目的是一座红色方形建筑,是两层石砌的平台,在浓郁茂盛的树木衬托下,十分庄严肃穆。这就是摩耶夫人祠,也称玛雅黛维女神庙。庙内供奉着女神石雕像,只见她右手攀把着娑罗双树的枝干,新生的婴儿悉达多端立在近旁的莲台上。

佛陀准确的诞生地的遗迹用玻璃罩保护着,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脚印,因此也有人说那便是佛祖的脚印。他迈出的最初7步,步步生莲!

在摩耶夫人祠前有一口数十米的方形水池,看上去并非明澈如镜,但却是一座真正的圣池。相传佛祖的母亲产后在此沐浴净身,而释迦牟尼幼年时代也曾在此洗澡。据说,斯里兰卡和不丹的国王每年都要来这里取水回去祈福。

编辑推荐在对佛教文化的认知上,东方人的思维偏重于感性,东方人的认知充满感悟、感受;而西方人的思维则偏重于理性,西方人的认知充满疑问、观察和理解。

佛陀曾说:“不要道听途说,要接受我的教诲,你先要明白我的立场。”作为要与生命体验契合的文化现象,佛教是“理人”、“行人”的结合体。仅仅从感性或理性的角度去认知,都是片面的。

在《蓝眼睛与菩提树》中,无论是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文学家、哲学

家、心理分析学家,还是足球明星、电影明星,当他们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多种语言,共同念出“Buddha”(佛陀)一词时,充满了对觉者的礼敬。

这本有趣的书,向我们展示了微笑着行走在西方的佛陀;这本有营养的

书,可以帮助信仰者校正心灵的走向。

作者简介马明博+肖瑶,品茶人,禅和子,文字客,云游者;策划出版图书有《滚滚红尘中拈花微笑——文化名家话佛缘》、《我在爱的左边,你在爱的右边——文化名家的情与爱》、《天下赵州生活禅》、《一日沙门》等。

目录序他者的目光

第一辑瞧,佛陀这个人

佛祖的一生

佛陀的沉默

反抗圣人

佛陀具一切智吗?

佛的本性

对佛陀创新问题的探讨

佛陀及其同代人

党者及其国度

第二辑被移植的菩提树

乔达摩的教义

佛陀观及其他

佛教伦理

大乘佛教哲学

涅盘之道及其悖论

作为生活哲学的佛教

我们无须知道的事

《法华经》

世间的菩萨:《妙法莲华经》与佛教徒的社会责任

从七个层面看佛教

佛教带来的笑声

参悟之和平

佛性

第三辑佛性无东西

扬弃意义

如果把人生比做

禅宗的原理

切穿妄想的金刚石

心灵世界的弓道

禅与日常生活

清理厨房与清理心性

印度的宗教体验

“禅”的含义

悟何时不再?

人的境遇与禅宗

禅宗革命

最崇高的哲学,最世俗的宗教

用现代的观点看佛教

第四辑体认般若之旅

佛陀,一个自我圆成的哲学家

缅甸佛寺基荣之旅

佛教的无灵魂

灵魂的治疗

佛教与精神分析

禅与尼采

空与实:佛教和基督教对人类困境的回应

……

后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