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维廉文集(第叁卷)

作者:叶维廉著
ISBN:10位[7533630491]13位[9787533630492]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8-1
定价:¥24.00元
内容提要本书作者的诗洋溢着浓厚的中国古典诗意,融合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的遗产,承接了西方自象征主义以来的表现策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编辑推荐《叶维廉文集(第三卷)》为秩序的生长。一共分为三集,第一集把陶潜的《归去来辞》与库莱的《愿》进行了比较,分别阐述了《焚毁的诺墩》之世界、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方法、艾略特与中国诗的意象以及《荒原》与神话的应用;第二集阐述了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略论与严羽及宋人诗论,阐释了诗与自然环境札记以及现代历史意识的持续;第三集论述了现阶段中国现代诗、中国现代诗的语言以及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文集唤起物我之间互参互补、互认互显的活泼泼的生命整体,或许是拯救人类文化生态的重要途径。叶维廉一直在探索能否在西方和中国传统的表现方法之间构成一种新的谐和。并在纯诗的追求中融进了某些东方色彩。
作者简介叶维廉,1937年生,广东人。1980年到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首席客座教授,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数度回大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作家协会等处讲授比较文学和传释学。主要著作有《庞德的国泰集》、《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流》、《饮之太和》、《比较诗学》、《历史、传释与美学》、《解读现代与后现代》、《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等。
目录一
陶潜的《归去来辞》与库莱的《愿》之比较
《焚毁的诺墩》之世界
附录:王译《焚毁的诺墩》
普鲁斯特之一斑
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方法
《艾略特方法论》序说
艾略特的批评
静止的中国花瓶——艾略特与中国诗的意象
《荒原》与神话的应用
狄瑾荪诗中私秘的灵视
二
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略论
严羽与宋人诗论
饮之太和——诗与自然环境札记
现代历史意识的持续
三
诗的再认
论现阶段中国现代诗
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中国现代诗选》英译本绪言
附录一:视境与表达——《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补述之一
附录二:语言的发明性——《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补述之二
叶珊的《传说》
经验的染织——序马博良诗集《美洲三十弦》
自觉之旅:由裸灵到死——初论岜南
维廉诗话
书摘在论及勃莱克的一篇论文中,他摘出下列数行诗而大加赞扬,因他把“人”赤裸裸地展示出来。但穿过子夜的街道我往往听见
年轻的娼妓的咒骂
如何爆击新生婴儿的耳朵
如何用瘟疫摧毁结婚的柩车。
勃莱克之备受赞扬,不仅因为他的诗以人类的价值为依归,更重要的是:其间有“一种独特的诚实,这种诚实在这恐惧得令人无法诚实的世界中,特别显得可怖”。艾氏在别的论文中作过许多类同的评语。他对但丁及弥道顿(ThomasMid-dlcton)的评论正指出艾氏以“可怕事物之静观”作为美之死不休的追求。“完美”只能用“不完美”的辞类表出。但由“不完美”
“否定”转而表出“完美”或“肯定”的过程是一种考验,亦是最艰辛的一种考验。艾氏作为此意义下之“德性诗人”,深信这个任务的完成,必须赖诗人对于传统(包孕于时间观念中的传统)的超越之了悟。过去的持久部分只能在现在感觉出来;现在的“真实”也必须待将来才能认知。但艺术家的使命并不在留恋过往,他的使命是以新的秩序重行建设与调整那“真实”
的过去。换言之:艺术家必须以不断比对过去与现在的办法去获得对现代世界的意识。传统应被视为“超脱时间的事物”之延展,真正的传统诗人应该是一个具有“历史眼光”的诗人;所
谓“历史眼光”是“一种时间观念,也是一种超脱时间的永恒感,甚而是永恒与时间合一的感觉”。这也是唯一使物之内在实质与真性获得表达的办法。
艾氏这个有关时间的理论是来自影响现代作家(尤以乔伊斯及普鲁斯特为甚)的法国哲人柏格森对“机械时间”及“心理时间”的分别。照柏格森的看法,以前的科学家对于时间颇为误解:他们认为一件事物的持续期间性只能显示出其本质之衰退。但假定我们不将时间中任何重要的、终极的契机孤立,而将其所有的契机置于同一阶位来看的话,变易将不是本质的减退,而持继的期间亦不能决定永恒的消弱。我们必须要加入一束“事件”或繁复混杂的透视的角度,始可望触及宇宙间之无穷。“真性只见诸事物无尽交错之流中。”按照柏格森的时间观念,把物象、意象、情绪与事实置于同一阶位上,同时把流逝的现在与持久舶过去,把过渡与精神的事物不断地作一平行比较,诗人就可使表面不关联的现代世界与过去世界联系起来,而且同时能够建造一个新的秩序。这个领带读者下意识地去感认他们所处世界及生命价值之象征行动,正是艾氏诗之核心,亦正是他的《四重奏》及其剧本之轴。
《传统与个人才华》一向被视为艾氏最重要的论文,因为除了他的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