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意大利和德国为一方,英美为另一方的武装力量之间为争夺重要战略地区和目标,争夺北非、近东和地中海的控制权,争夺殖民地而实施的军事行动
为了实施军事行动,意大利在非洲大陆展开了两个军队集团,一个在东北非(30万人),一个在北非(23.6万人)。这两个地区的英军分别为3.25万人和6.6万人。在东北非,意军于1940年7—8月开始从埃塞俄比亚向苏丹、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腹地进攻,夺占了许多地区,但是苏丹和肯尼亚军队的顽强抵抗及在埃塞俄比亚展开的游击运动迫使意军转入了防御。英军统帅部乘机将其在苏丹和肯尼亚的军队集团(大多是殖民地军队)扩大到15万人,并于1941年1月在东北非发动进攻。1941年5月,这一进攻以意军投降而告结束。北非战事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根据战区条件,军事行动在宽50—80公里的沿岸地带进行,并从1940年9月13日持续到1943年5月13日。北非战局大致可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日)——意军进攻。由巴尔博元帅(8月起由格拉齐亚尼元帅)统一指挥的2个意大利野战集团军在利比亚展开:第10集团军(司令为贝尔蒂将军)在利比亚、埃及边界,第5集团军(司令为加里波第将军)在突尼斯当面。9月13日,第10集团军以5个师、1个团级集群、6个坦克营(利比亚东部共有9个意大利师)开始进攻韦维尔将军指挥的英国“尼罗河”集团军(2个师另2个独立旅,在埃及共有6.6万人,168架飞机,其中包括驻巴勒斯坦飞机)。英集团军在埃及、利比亚边界仅有1个展开的师。意军推进90公里,于9月16日进逼西迪拜拉尼,但由于指挥失灵和补给中断,不得不停止了尔后的进攻。英军则继续退后,一直到马特鲁港附近预先构筑的阵地才立住脚。敌对双方之间形成了一个宽达130公里的“真空”地带。
第二阶段(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军进攻。12月9日,英集团军(4个师另2个旅)转入反攻,击溃了意军,在两个月内推进800余公里。至翌年2月11日前,英军已进抵阿盖拉、马拉达以东一线,转入防御。既得胜利未得到发展。英国政府决定向巴尔干转移力量,利用意军在希腊的失败,为夺取巴尔干半岛在希腊建立战略基地。英集团军一部从北非调到了希腊。这就使意军免于彻底失败。1941年初,德军统帅部将德国非洲军(1个坦克师、1个轻步兵师,司令为隆美尔中将)和一些航空兵部队调往利比亚。
第三阶段(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联军进攻。3月31日,意德军(2个坦克师、1个步兵师)开始进攻英集团军(2个已被削弱的师另1个旅),以便前出利比亚、埃及边界,攻占塞卢姆。联军的进攻出乎英军统帅部意料。英军在两星期内退到了埃及边界,留下了驻图卜鲁格的强大守军(近1个半师),结果这支守军遭到了联军的围困。隆美尔原指望在得到增援后向开罗发展进攻,但由于德国正准备进犯苏联,所以他没有得到补充兵力。这就使英集团军免于彻底失败,使英国不致失掉埃及和苏伊士运河。至4月16日前,北非的战线便在利比亚,埃及边界附近稳定下来。1941年夏秋,“尼罗河”集团军(1941年9月改称第8集团军)得到了很大增援,而当时德意军则由于法西斯集团在苏德战场损失惨重而仅得到不大的补充。
第四阶段(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军进攻。苏德战场的激烈交战,德军在中的失败,为英军夺取北非的战略主动权创造了有利条件。1941年11月18日,英集团军(6个师另5个旅,11.8万人,924辆坦克,1072架飞机,司令为坎宁安将军)开始了“十字军战士”战役,以粉碎当面敌军集团(10个师,约10万人,522辆坦克,340架飞机),解救托卜鲁克守军和完全解放昔兰尼加(利比亚东部)。英军在两个月的战斗中推进几达800公里,但未能完成歼灭驻北非德意军这一主要任务。舰队保障了英军的补给和滨海翼侧的火力支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军的大纵深推进。
第五阶段(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军进攻。法西斯统帅部利用英军的分散和未做好防御准备,变更了兵力部署,于1月21日发动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德意军推进达600公里,进至加扎拉、比尔哈基姆一线,战线在此一直稳定到5月底。
5月26日夜间,德意军(7个意大利师,3个德国师,约13万人,610辆坦克,600架飞机)再度对英第8集团军(5个师,3个旅,约13万人,1270辆坦克,604架飞机;司令为里奇将军)发动进攻(“泰西”战役),以便夺取埃及并向近东突进。它们于6月11日前攻占了英军各支撑点前沿线,迫其混乱不堪地退却。6月19日,德意军围攻托卜鲁克,该城3.3万守军尽管有大量武器和粮食储备,仍于6月21日投降。德意军推进600公里后,于6月30日逼近英军在埃及境内阿拉曼附近的阵地。德意军企图在7月1—3日发展进攻,但未得逞。此前,由于英美间就共同实施北非战局达成协议(1942年6月),美军统帅部开始对驻非洲英军提供相当大的军事技术装备援助,并参与准备英美军北非登陆战役。
第六阶段(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英美军进攻。1942年秋,德国集团由于在东线,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遭受重大损失斯大林格勒战役再次陷入了困境,无法给隆美尔元帅必要的军队和军事技术装备支援。意德舰队实际上已不再可能在盟军航空兵可达距离内护航。10月23日,人员和坦克比敌几乎多2倍。飞机多3倍以上的英第8集团军,在指挥蒙哥马利下,利用有利情况在阿莱曼附近转入进攻阿拉曼战役11月8日,英美军开始在北非登陆。它们从东西两面实施相向突击,将敌逐入突尼斯。但在整个1942—1943年之交的冬季,战斗行动都很消极。这就使法西斯德军统帅部能从西部将33个师另3个旅调到东线。1943年5月13日,德意军投降,北非战局的最后一个战役遂告结束。<br>
盟军胜利完成这一战役,使法西斯集团各国在地中海战区的战略形势急转直下。由于控制了非洲整个北部海岸以及东北海岸,并在地中海沿岸占了上风,英美两国便重新开辟了对它们至关重要的、由地中海经苏伊土运河至印度洋的航路,并为攻入南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北非战局中,盟军统帅部取得了解决战区内联合作战战略问题的经验。但是它在占有颇大兵力兵器优势的情况下,却在许多场合行动不坚决。北非战局最后阶段的特点,是组织了海军和陆军庞大兵力的协同。在北非战局中,总共击溃德、意军12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