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战役
标 题: 缅甸战役
英 文: Burma Campaign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于1942年1~5月在缅甸对中、英盟军实施的进攻战役。日军企图占领缅甸,切断美英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的交通线滇缅公路,迫使中国屈服;并伺机进军印度,促其脱离英联邦,以保障东南亚地区日军翼侧的安全。参战日军为第15军(司令为饭田祥二郎中将,辖第18、第33、第55、第56师团,约9.5万人),支援地面作战的飞机约250架。驻缅英军(司令先后为T.J.赫顿中将和H.亚历山大上将,辖英缅第1师、英印第17师、澳军第63旅和第7装甲旅,共约4万人)主力集中在毛淡棉、仰光和曼德勒,有作战飞机100余架。
1942年1月4日起,日军第55、第33师团由泰国分别向缅甸南部的土瓦和毛淡棉发动进攻,至31日占领毛淡棉及其以南地区,2月11日强渡萨尔温江,随后突破英军比林河和锡当河防线,在勃固附近粉碎英第7装甲旅的反击,迫使英印军3000余人撤往东吁。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组建远征军(辖第5、第6、第66军,共10万余人)入缅作战。3月6日,中国远征军第5军先遣第200师抵达东吁接防。8日,日军占领仰光。11日,美陆军中将、中国战区参谋长JW.史迪威奉命入缅指挥中国远征军。17日,日军再度发起攻势,一路沿伊洛瓦底江北上,一路沿曼德勒大道推进,迫使英军后撤。20日,日军第55师团进攻东吁,遭中国远征军第5军顽强抗击。25日,在仰光登陆的日军第56师团向东吁方向增援。30日,日军占领东吁,随后第56师团转向东北进攻垒固,第55师团及4月8日登陆的第18师团继续向曼德勒发展进攻。与此同时,日军第33师团从仰光出发向仁安羌方向进攻,4月7日占领阿兰谬,逼近仁安羌,16日从翼侧迂回切断英印军退路。中国远征军以1个师的兵力驰援被围于仁安羌以北的英缅军,救出亚历山大以下7000余人。4月底,日军攻占腊戍,切断滇缅路,5月1日进占曼德勒。至5月下旬,日军占领缅甸境内全部要地,并侵占中国云南省龙陵、腾冲等地(见中国远征军滇缅路作战)。由于英联邦军队撤退过快,使中国远征军侧翼暴露,加之原先对敌情估计不足,远征军处境相当危险,远征军一部在廖耀湘、孙立人的率领下退往印度兰迦姆地区,并在那里停留接受盟军改编和训练,后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大部则在杜聿明的率领下沿胡康河谷,翻越缅甸西北部人际罕至的野人山脉回到国内。由于地处热带地区,毒蛇、毒虫、瘴气横行,路途遥远艰险,再加上缺医少药,造成大量士兵染病、死亡,其非战斗减员甚至超过了战斗减员。殉国者中还包括后来被周恩来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戴安澜将军。
此役,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日军训练有素,采取迂回包围战术快速推进,基本实现其预定的战略目标。中英盟军尤其是中国远征军英勇奋战,但终因部署不当、指挥有误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