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村
1、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陵城镇官庄村官庄村地处曲阜西外环与陵兖路交界处,隶属于山东省曲阜市陵城镇,是压煤搬迁新村,共有7栋楼,182户,现有人口606人,耕地700余亩,有两台55拖拉机,两台联合收割机,两台秸秆还田机。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2005年、2006年连续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
官庄村一直就有种植桃、梨、苹果等水果的习惯,村支两委认真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水果种植业,并做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同时抓住塌陷地治理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现已初具规模,有养鸡大棚十三处,养鸭大棚6个,年出栏肉鸡12万只。
为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村两委免费为村民安装有线电视,并且建立了高标准的图书室、文体活动室,以及道德教育展室,购买了政治、法律、文学、科技、计生、卫生等知识图书1000余册,配备了篮球场、乒乓球台,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投入30万元打深水井一眼,投资5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卫生所一处,投100多万元,硬化了所有的路面,栽植绿化苗木10万余株。
2、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永固乡官庄村襄汾县永固乡官庄村,地处县域西南,紧临“大运”高速公路出入口,二级公路贯村而过,交通便利,地理环境好,土地、水利资源丰富,景色优美,民风淳朴。这里是客商投资办厂的最佳选择。官庄村招商引资的目标是:引资创办农产品(玉米)深加工,提高农业产值,共同富裕。
全村830人,户数170户,耕地面积1700余亩。主要是农产品小麦、玉米、棉花、玉米种植上千亩,已形成规模,梨,劳务输出,人均收入2800余元。力求发展多种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让官庄尽快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官庄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五化”工程硬化路面2000余平方米,村里道路整洁,村中街道绿化,村民文明向上,田间水渠纵横交错,七一水库自流灌溉,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和谐的景象。
3、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丹凤镇官庄村师宗县丹凤镇官庄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镇政府道路为弹石路,交通不方便,距县17公里。东邻竹基,南邻石碑,西邻古城,北邻竹基。辖大官庄、阿公得等1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09户,有乡村人口3214人,其中农业人口3178人,劳动力267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952人。
全村国土面积14.96平方公里,海拔1886米,年平均气温13.8 ℃,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080亩,人均耕地0.96亩,林地5188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9.8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烤烟、油菜、养殖为主。
4、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弥兴镇官庄村该行政村隶属姚安县弥兴镇 ,地处弥兴镇东边,距弥兴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弥兴镇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27公里。东邻太平镇,南邻红梅村委会,西邻大村村委会,北邻弥兴村委会。辖官庄一、二组、庄房一、二组 、张家村一、二组、姚家冲等15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23户,有乡村人口2125人,其中农业人口 2098人,劳动力129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49人。
全村国土面积16.34平方公里,海拔1926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65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烤烟、蚕桑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012亩,人均耕地1亩,林地19588.5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0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99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5、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官庄村官庄村位于朔里镇最南端,东临淮北市东外环路,南与矿山集办事处朱北社区接壤,下辖官庄、丁庄、吕庄三个自然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570户,2778人,土地面积4821亩,耕地面积1890亩,可用水面近1000亩。设一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0名,其中男党员44名,女党员6名。农作物主要以小麦、大豆、玉米种植为主,间有油菜、棉花、芝麻等经济作物。特色经济以养殖业较为突出,牲畜或家禽几乎家家都有养殖。具有一定规模的:全村养猪专业户2户,年出栏商品猪600余头;养兔10家,1500只;养牛4户,年出栏15头;养鸭3户,年产肉鸭近20万只;养鸡4户,年产肉鸡5万只;村内有鱼塘30多口,主要交给村民承包。全村有运输专业户10余户;工程施工企业1户;水泥预制企业2户;五金建材、小商品、农业生产资料、缝纫、小吃等个体经营户24户。其中劳动力主要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目前外出务工人员约600人,2008年村集体收入5万元,年人均纯收入3800余元。
6、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县石桥镇官庄村地理位置。 官庄村位于赣榆县城北25公里、石桥镇驻地西2公里,东到204国道7公里、汾灌高速公路5公里、县内南北大通道——代盘公路2公里,县内东西大通道——石林公路从村边经过,交通方便,区位优越。
基本概况。 官庄村有人口2600多人,耕地面积3000多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花生和玉米,特色产业有畜禽养殖、经济林业、粉化石矿产资源以及装潢施工和装潢材料生产等。
[特色经济。 一是建筑装潢。官庄村是苏北、鲁南地区著名的建筑装潢专业村,全村仅成建制装潢队伍就达30多个,装潢专业户近300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该村建筑装潢业以其高质量、低价格和良好的信誉而牢牢占据江苏、山东、上海以及东北等地建筑市场。
二是建材生产。发达的装潢业为该村装潢材料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官庄村的建筑装潢材料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10余家,主要产品有仿瓷涂料、高硅盖板、立邦漆等2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
三是畜禽养殖。畜禽养殖业是官庄村的传统产业,主要养殖品种有牛、羊、生猪、蛋鸡和鹌鹑等,全村仅规模以上养殖大户就有50多户,年生猪饲养量达30000多头、蛋鸡50000多只、鹌鹑80多万羽。
四是经济林业。官庄村地处丘陵,宜林资源丰富,为该村经济林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官庄村的经济林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日本甜柿300多亩、杨树等林木600多亩的规模。
五是矿产资源。官庄村是丘陵山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该村的粉化石(粉化土)、石英石和金红石资源,不仅储藏量大,而且品质好。
7、河北省遵化市城区堡子店镇官庄村遵化市城区西南去15华里有个闻名的木线加工村——官庄村。全村有675户,2370口人,2800多亩耕地。官庄村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这里的山水、土地给他们带来了如今的富裕生活。
在官庄村,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一景,那就是窟窿山。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这个窟窿。因此也找来许多人来到这个山前,近距离地去观察它,人们不知道,这个窟窿是怎么形成的,所以,它给人们带来了神秘色彩。也就有了一个很有趣的传说:从前有8个月亮,8个太阳,二郎爷担山把太阳给压下了7个,剩一个,而二郎爷担山把扁担折了。扁担撂下这边一片,撂到北边一片。便成了这两个窟窿山。
现在官庄村的木线不仅供给本市及附近各县市,还远销到沈阳、石家庄、山东、河南等全国各大城市。做木线加工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实惠,也同时带来了本村没有搞木线加工的人,甚至外村人。在官庄村打工的就有几百人,这些人不仅有本村的,还有外村的,甚至外地的,每到上班或下班的时间,官庄村就象是一个大工厂一样,工人们一起或进或出,那场面还真是气派。
8、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官庄乡官庄村官庄村系官庄乡政府驻地,全村土地总面积13590亩,总耕地6948亩。现有人口2502人,共699户。全村共有党员82人,村班子共有5人。支部书记孙吉东,村主任胡庆余。该村以农业为主,200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542元。
在农业方面,2003年该村种植玉米2850亩,产量998000公斤;种植高粱200亩,产量100000公斤;种植大豆760亩,产量98800公斤;棉花种植1000亩,产量130000公斤。
在副业方面,2003年该村有猪存栏86头,其中养殖大户赵登武存栏20头;牛存栏355头;羊存栏1462只,其中养殖大户胡孟峰存栏50只,赵国利存栏60只;鸡存栏3000只,其中养殖大户冯书青存栏1600只,施恩坡存栏1400只。
在企业方面:2003年有企业131摊。其中塑料编织厂生产编织袋,年产值600万元。
该村治保会、民调会、巡逻队组织健全,人员齐备,“两会一队”作用发挥良好,乡、村、户“三位一体”的治安防范网络基本形成,社会治安稳定。
9、福建省三明市沙县高桥镇官庄村位于高桥镇南部,距高桥集镇4公里。辖4个自然村,全村共545户2351人,是高桥镇行政村中人口最多的村,村内居住着少数雷、钟、兰姓氏的畲族人。土地面积18631亩,其中林地面积12211亩,耕地面积2570亩,茶果面积2178亩。工业企业有楼前纸箱厂等。主要产品有纸箱、瓦楞纸。
2006年落实粮食播种面积5182亩,粮食产量达2011吨;种植水果2012亩,水果采收1614吨,收入达359.93万元;种植蔬菜897亩,蔬菜产量1160吨,产值达188.86万元;全年完成新造幼林474亩,主伐393亩;全村养殖出栏家禽2.6万只,出栏生猪3274头;外出经营小吃农户达133户388人,经营收入达582万元。2006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288万元,企业产值2949元。其中农业产值860万元,工业产值2428万元;实现村财收入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35元。
10、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镇官庄村官庄村地处江口镇西北陲,毗邻福清市新厝镇,由魁山、昆山、大帽山三面环抱;东方红水库下游的蒜溪从村前奔流而过。令人叫绝的是,仅有1046人本村人口的小村庄,却有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3000多人,并有外出劳务人员300多人。在莆田市甚至福建省,官庄村是海西著名侨乡,也是个老先进老典型,曾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村”,以及“福建省基层侨联组织建设先进单位”、“福建省省级园林式村庄”等几十项荣誉,特别是先后4次被评为福建省第五、六、八、九届“文明村”、“明星村”。
然而20世纪80年代之前,群山环抱之中的官庄村,虽说山清水秀,但官庄村人苦守着300亩薄田,一直脱不了贫困的帽子。转机出现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几乎家家都有“海外关系”的官庄村人抢得先机,纷纷和海外乡亲加强了联系,并陆续有人大胆走出国门,奔走海外淘金。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澳门籍同胞许光荣先生的积极牵线搭桥下,官庄村竟一下子集中起占全村劳力一半的300多名年轻劳力应约开赴澳门劳工,开全省大规模出国劳工之先河。为期3年的此批劳务,每年给全村带来1千多万元的经济收入。正是靠着厚实的“海外资金”,1990年,该村在全省率先掀起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热潮,全村拆除旧房面积18000多平方米,一个只有280多户的小村庄建起了158幢别墅式楼宇;率先进行改水改厕改圈,建成大容量自来水池2个;建成可容纳全村人的影剧院和当时全市唯一的村级电视转播台。官庄村很快成为福建省新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和远近闻名的侨乡明星。
多年来,官庄村的变化依然日新月异,先后筹资海内外资金500多万元,建起了新村部、水泥村道、新校舍、进村拱门、文化广场、凉亭、绿化带等一系列公益设施,组建了车鼓队、十音八乐队,设立了人口福利基金会,以及科普图书室、老人体育协会等。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地处山麓的官庄村,出村道路不平、交通不畅曾一直是影响官庄村发展的老大难问题,2002年,在移居澳大利亚的海外乡亲许光荣先生积极倡议下,官庄村通往外界的“大动脉”——东官路水泥硬化工程及时启动,很快就筹集到海外捐资和村民集资共65万元。当年夏天,长6.1公里、宽5.5米的东官路水泥道路建成通车。从此,官庄村结束了没有上等级道路交通的历史,人流、物流畅通无阻。随后2年,官庄村境内3公里的环村水泥道路也实现了水泥化,小轿车可以开到官庄村任何一家的家门口。
到2008年,官庄村280户家家建起了小洋楼;村集体的4家果园、8家养殖场都承包出去,村财收入连年增加。2007年,全村社会总产值4200多万元,村财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800元。官庄村基本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侨是官庄村的最大名片,最大优势。官庄村现任村委会主任许家华是许爱民的儿子,曾在澳门务工的他对侨务工作感受很深。他告诉笔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官庄村人海外“淘金”越“淘”越多、越远,从开放之初的东南亚、香港、澳门到后来的阿根廷、日本、新加坡,再到近年的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官庄村原来是闭塞落后的小山村,现有却是离世界最近的海西著名侨乡。”如今,官庄全村600多名劳力,超过一半的人在外国和港澳台务工或经商,几乎家家都有“洋村民”,是闻名海内外的“国际化村庄”。[1]
11、江西省景德镇高新区吕蒙乡官庄村概况高新区吕蒙乡官庄村,地处我市西南郊,2003年前,还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可就在短短的几年内,这个村紧紧抓住“城市向西扩张、工业向南聚集”的机遇,顺势而上,兴村富民,发展成为该市城郊经济带中一颗耀眼的“新星”;2007年,全村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4万元,同比增长78%,村集体创收近400万元,比上年增长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45元。经济发展启示一:从区位优势出发,从目标定位出发,从延伸产业链出发,不断发现和培育具有市场前景、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的项目。
2002年,我市西市区开发掀起高潮,豪德贸易广场、新都民营陶瓷园、高新区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户官庄。“巧借西市区开发‘东风’,迅速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成为当时全村干部的共识。如何抢抓机遇?“关键是要有一些好的项目,要以项目为平台,将官庄村与官庄人融人到城市开发的大潮中。”村官们的思路明晰。
2003年4月,官庄村干部几经努力,与豪德贸易集团达成共建豪德市场配套仓储的合作意向。认准这一项目后,村委会立即行动,积极筹措资金,通过向银行贷款、利用征地过程中集体部分补偿费等多种方式,使配套仓储项目一期工程全面启动。仅用半年的时间,一期10000平方米的仓储建成,并成为广大业主的抢手货。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收益的目标。 2003年底,村集体经济因此增收50万元。
随着豪德贸易广场的日渐繁荣,首期10000平方米的仓储已不能满足市场业主的需求。瞅准这一商机,官庄村干部再度与豪德集团协商,寻求他们的支持,合作开发仓储二期工程。由豪德集团垫资260万元,再建仓储9000平方米,所有权由官庄村所有,垫付款由村里在租金中分期偿还。从2003年以来,官庄村已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新建了25000平方米的仓储和100多间中心街商铺楼,村集体经济因此每年增收都在200万元以上。
启示二: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引导失地农民围绕服务城市,从一产向二、三产转移
依托豪德仓储等项目,官庄村集体年收入都在200万元以上,但村干部认为,集体富了不算什么,村民都富了,那才叫富。官庄村现有村民1800余人,其中有90%以上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在失地农民中,除去老弱病残,有800多剩余劳动力。如何让这些人失地不失业,失地后收入不减?村里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举措一:与豪德贸易广场物业管理公司联系,成立专门的装卸队,并派出一位村干部具体负责,专门从事市场内的材料装卸、运输等业务。随着市场的繁荣,2008年全村已有100多人加人了装卸队伍,月收入都在千元以上。
举措二:村里积极与周边企业业主联系,推荐村民进厂务工。2008年,全村在立信药业、新都民营陶瓷园等企业务土的村民已有200多人。
举措三:村里给予资金、政策筹方面的扶持,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村民融入城市,开办餐饮、修配等服务业。2008年,全村已有20多位村民在从事餐饮、修配、运输等服务业,个人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举措四:村里鼓励村民用征地补偿款购买挖掘机、运土车等,并积极与在建一些工程项目部取得联系,介绍村民参与工程的建设。2008年全村已有挖掘机、大货车10多台,每月收益都十分可观。
个例一:官庄村五组的农民胡平鸽,土地被全部征用后找到村委会,说是想开家饮食店,村干部随即与豪德贸易广场联系,并主动给予他资金上的帮助和业务上的支持。现在小店生意红红火火,每年收入都有7至8万元。
个例二:村民李建,懂得电焊,会制作转闸门,村里在建设豪德仓储时,将300多间仓储的转闸门业务全部承包给他做,每年收入达5至6万元。
个例三:村民李飞进,土地被征用后,想买车搞运输,村主任江春根了解情况后,将3万元现金送上门,并帮助他介绍业务。现在,他已在周边工地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据了解,到2008年官庄村800多剩余劳动力中,有30%或开店或开车,30%在入园企业上班,10%在搞建材、建筑,10%自己种菜,20%打零工,100%实现了就业。[2]
12、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官庄村村庄由来
据传:金天会时(1123-1137),武将刘兴葬于此村附近,墓地有石碑、石人、石马。天德时,王姓迁此地立村,因邻近官家墓地,取村名官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即墨市移风店镇辖村。在移风店西南4公里处。阴历一、六逢集。全村有耕地面积2411亩。2006年,全村共有448户,总人口为145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03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47吨,经济总收入为182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05元[3]。
13、山东省平度市门村镇官庄村村庄由来明嘉靖九年(1530年),马、张分别从沙岭、白河迁来建村,传说一位明朝官员曾在此住过,故称官庄。
政区人口位于804省道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2485亩,居民282户,1091人。
经济状况2005年经济总收入638万元,人均收入5040元。
优势产业花生
社会事业住房情况:每户4间。卫生室1个,合作医疗参保率14%。有线电视190户,固定电话210部[4]。
14、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董集乡官庄村官庄村隶属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董集乡,位于董集乡政府北邻,东靠董胜公路,南邻董集村,距乡政府一公里。2006年有360户,总人口1179人,分5个生产小组,村两委成员3人,平均年龄43岁,文化程度均在高中以上,支部现有党员38名,其中女党员5名。
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棉花。总耕地面积3112亩,耕地面积1490亩,人均耕地2.6亩,其中棉田1300亩,麦田190亩。另外,还有水产养殖、运输、经商、拆迁、小手工业纺绳子。2006年人均纯收5400元。
该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立足本村实际,大力气建造了文化大院,村街道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两委在书记周亮元的带邻下,多方筹措资金,把村四条东西大街、二条南北大街全部硬化,水泥两千余米,柏油沥清路一千多米,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改善了村里的卫生,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又筹措资金15多万元,新翻盖村文化大院,内设文体办公室、人口学校、文体娱乐室、小康书屋,很好的改善了村委办公环境。针对村街道两旁村民有很多柴草和砖瓦石块堆放,即污染了环境,又妨碍了交通,用一个月的时间把全村所有街道两旁杂物清理干净,并种上了白蜡村,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和称赞。
该村2000年度被乡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2001年度被乡政府授予先进农村党支部称号;2002年度被乡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先进单位;2006年度被乡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2006年度被县政府授予十佳育龄群众之家荣誉称号[5]。
15、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官庄镇官庄村位于安丘市城南17公里处,央赣路,沂胶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官庄镇政府所在地。全村耕地面积273公顷,共600户,2660口人,是安丘南部大村之一。
官庄原名四泉官庄,因村庄的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各有一个泉子而得名。“官庄”的来历有一些传说。一说战国时期,该村北岭筑有一烟墩,战时放烟火传递信息所用,官员常来本村驻留,官府便在此设一驿站,自此该村便有“官庄驿”之称。一说古时官府令民于此垦荒屯粮,由官府直接管辖,故名官庄。传说最普遍的是,明朝该村出了曹姓吏部官员,故将该村改名官庄。清代该村出了个叫“尹胖孩子”富户,方圆20里之内土地都是他家的,经常接济乡邻,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开仓放粮,俗称“大善人”。故百姓就把官庄称为“尹家官庄”。
官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原有古建筑南阁子、北阁子高耸于官庄大街的两端,远近闻名。该建筑修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气势宏伟,设计精巧,是方圆几百里之内一大奇观。北阁子的上面有三尊神像,正中是周文昌,所以该阁又称文昌阁。左边是聋神,右边是哑神,相传这两位神仙是文昌的两个徒弟。文昌阁东南角有魁星楼,魁星左手托一个墨斗,右手执一支毛笔,形似御笔点状元。下边有一间大庙、一间小庙。大庙里有三尊神像,居中是关公,周仓和关平左右护卫;小庙里是文殊、菩萨、光发三尊神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南阁距北阁一华里,也叫三元阁。这些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日军战火,只剩断壁残垣,彻底毁于1950年代大跃进时期。据老人们讲,当时砸神像时,文昌神的肚子内曾发现明朝“曹天官”的亲笔文书,该文书记载了南北阁的修建过程,后来传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官庄籍进士李言蔼手中,后失传。
李言蔼,光绪三十年(1904年)官庄籍进士,是继曹天官之后官庄村出的最有影响的名人。因在家族中排行老八,人称“八进士”。历任度支部制用司主事。其父李墨林,字翰卿,岁贡,侯选训导署昌邑县教谕,也是一位博学之士[6]。
16、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永定镇官庄村官庄村隶属于永定镇黄坡村委会 ,属于半山区。位于永定镇东南边,距离黄坡村委会 1 公里,距离永定镇6公里。国土面积8239亩,海拔1750米,年平均气温15.8 ℃,年降水量85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279亩,其中人均耕地0.8亩;有林地5400亩。 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00户,有乡村人口340人,其中农业人口340人,劳动力18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4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35 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为主。[7]
17、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金方街道官庄村官庄村隶属金方街道办事处浸长村委会,属于半山区。位于金方街道办事处东边,距离浸长村委会1.5公里,距离金方街道6公里。国土面积2.83 平方公里,海拔1860 米,年平均气温15.1 ℃,年降水量 877.4毫米,适合种植粮食、浅水藕。有耕地面积 450亩,人均耕地1.48 亩,林地面积2350亩。有农户120户,有乡村人口321人,其中农业人口304人,劳动力19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19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68.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10 元.农民收入主要以二、三产业收入为主。
18、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温泉镇官庄村官庄村委会隶属安宁市温泉镇,地处温泉镇西边,距温泉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温泉镇的道路为柏油

路,交通方便,距安宁市17公里。东邻本镇后山村委会 ,南邻草铺镇,西邻青龙镇,北邻西山区。辖后甸大村、奶姆庄村、后甸小村、却普厂村、官庄村、邑尾里村、澄江村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37户,有乡村人口1539人,其中农业人口1491人,劳动力118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70人。
全村国土面积33.5平方公里,海拔1810米,年平均气温14.6 ℃,年降水量 85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蔬菜等作物。有耕地面积1401.6亩,人均耕地0.94亩,林地48722.46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1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9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产业为主。[8]
19、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官庄村官庄村位于琉璃河镇东部,全村占地面积5500亩,人口280户、1100人,党员37名。2006年实现总产值5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村连续多年被区评为“五好标兵”党支部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走进官庄村的党支部,看到党务公开、村务公开上墙,荣誉室四周挂满的荣誉奖状。一串串数据,一个个计划,一条条规定,一块块奖牌。反映出官庄人善于学习、勇于争先、乐于奉献、长于实干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官庄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
近几年来,官庄村在抓好经济建设、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同时,坚持以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为目标,从每个家庭入手认真实施了文明建设的“和谐示范户”,不断提高了全村群众的整体素质,初步实现了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坚持加快“富民强村”、实现“文明和谐”不动摇,坚持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的方针,坚持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的工作原则,正大踏步的向富裕、文明、靓丽、和谐的新农村迈进。
一、建设富裕新农村
“仓廪实而知礼节”,一个村的和谐程度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由于官庄村生态环境良好,土地属沙性土壤,适宜种植各种蔬菜和果品,且远离工业区、污染区,生产农产品为无污染,地理位置处于房山、大兴、河北涿州交界交通便利。从80年代开始,该村就开始种植蔬菜,目前该村已经发展到一户一棚,仅此一项每户年收入就达到万元以上。该村还积极与区科委合作,定期举办蔬菜种植培训班,不断提高菜农的蔬菜种植质量和产量,使蔬菜的种植种类增加到20余种。由于村民有着多年的蔬菜种植经验,该村每年还向外村输送“菜把式”,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带动了外村村民致富。
二、建设文明新农村
富裕的官庄村把抓村民道德建设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树立文明村风。在村主要街道两侧制作了道德建设标语,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工作中,该村重点抓制度建设,强化外在约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和《评选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并发放到了各家各户,要求村民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文明新农民。抓载体建设,提高活动质量。精心举办开展了“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家庭”、“好媳妇”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抓好依法治村,保持社会稳定。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一方面在全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另一方面,坚持依法进行民主选举、突出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认真落实“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大大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权利。
三、建设靓丽新农村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普遍开展,给官庄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官庄村大力进行环境建设,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规划,严格落实措施,结合生态卫生文明村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美好家园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义务投工投劳250多工,修建村内公共排水沟,建立垃圾存放点8个,建设占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公园1个,配套石椅、体育设施,搞好美化绿化;新建标准化篮球场1个,建设村内水泥道路40000平方米等一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建设、文化设施建设。同时投资180万元建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使村民用上了洁净的秸秆气,100%实行计划生育,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100%,电话普及率97%,有线电视普及率90%。同时,该村十分重视卫生工作,按照建设“生态卫生文明村”的要求,扎实抓好村容村貌整治,重点整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杂物乱放等“脏、乱、差”现象,推行改水、改厕、改圈、改路等。全面开展净化、美化、绿化工作,有效地改善了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观。党支部专人负责,制度落实,资金到位,一支专业的保洁队伍每天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街道配备专人长效管理无白色污染物。村内所有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160盏,投资60万元建成自来水净化站,水质大道纯净水的标准,改造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80%的农户有卫生设施。同时抓社会治安不放松,专职安全员每天巡视全年无事故。治保委、调解委、联防队组织健全,无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民事调解率100%,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无非法宗教和法轮功等邪教活动。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普遍改善。
四、建设和谐新农村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一个村只有村两委班子的和谐,才有村子的和谐。郭立明是和谐官庄村建设工作的核心,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村民。因此,官庄村时刻把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从不松懈。要求班子成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勤政为民,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谋福利。在工作中要走在前,干在前,不接受吃请,不以权谋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真正当好村民的“领头雁”,真正为群众当好家、理好财。在几年来的班子建设实践中,官庄村逐步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党员队伍的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组织建设上注重选拔培养后备干部人才,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在学习制度上,积极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学理论、学业务、学经济、学管理,不断增强广大党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组织制度上,充分尊重党员的民主政治权利,实行民主议事和党内监督制度。在重大决策上,坚持集体研究,科学决策,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工作制度上,坚持村务公开制度和村干部考核制度,积极组织党员参与经济建设,参与村务管理,村民委员会坚持村民自治方针,村民代表例会制度。注重群众意见和建议,积极开展依法治村的活动。党支部让广大党员同志在参与经济建设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从而较好地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促村风,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目前的官庄村“两委”班子团结,群众富裕,村风和谐,环境良好,呈现出了新时期新农村的新风貌。我们相信未来的官庄村将会发展的更加美好。
20、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港上镇官庄村官庄 据此处出土的五铢钱和观音庙汉钟等文物鉴定,该村约建于汉朝,原称于官庄。明末蔡姓由江苏省宿迁县迁此居住,后于姓渐衰 ,蔡姓兴旺,改名蔡官庄,习称官庄。因与本县褚墩、归义、花园等乡镇的官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恢复原名蔡官庄。现有560户、2118口人。全村耕地面积2250亩,村民姓氏以蔡、张、吴、徐四大姓为主,其中蔡姓最多。
该村是县级文明村,县级经济强村,村内有四纵四横共八条主要街道。2002年4月,对村主要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