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

作者:周振鹤主编,李昌宪著
ISBN:10位[7309055993]13位[9787309055993]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1
定价:¥98.00元
内容提要本卷依据各种政府公报、全国行政区划表、内政年鉴等官方资料及各省年鉴、新旧方志、地图、文集等对中华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考述。
全卷分为三编,注重全面掌握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并充分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
绪编简述民国时期对行政区划变化产生过影响的各个政权从产生至消亡的过程。
上编阐述民国时期各种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下编分述各个行政区划个体,包括由国民政府划定的各省、直辖市、地区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具体变迁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与日本扶持的伪政权统治地区的政区变化。
本卷对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的行政区划改革与变动,民国初年黑龙江省呼伦贝尔地区“自治”对当地行政区划的破坏,直隶、山东、河南等省的县佐设置过程,以及民国三十八年以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区域置海南特别行政区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订,首次复原了事实真相;另外,对各政区置废过程的记载,在时间精度上也有相当提高。附录以表格的形式反映了民国时期省级政区的变迁沿革,便于检索。
编辑推荐本卷依据《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史书及大量的地方志、文集、笔记等资料,从学术上首次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宋代地方行政体制与行政区划的变迁以及西夏的地方行政体制,填补丁宋代及西夏政区地理研究的空白。
全卷共分六编,兼具理论性与工具性。
第一编对宋代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考证,论述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为三级制,及其兵财分治的原则和以转运司为主体的复式合议制。宋代路制分为以安抚司为主体的军事路与以转运司为主体的民政路两大系统,元丰以后则为十八路(转运司路)与二十三路(提刑司、提举常平司路)复合并行的路制。宋代州县制则呈现由隋唐州县制向明清府县制的过渡形态。
第二编设置十个断代年限,条列各路所辖州府军监及其治所、今地和所领之县,极便于读者检索。
第三、四、五编对两宋各路州县及省废州军沿革进行考证,并探讨了宋朝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的羁縻州县制、羁縻部族制以及各特殊建制的地方民族政权的存在时间和控制地域。
第六编考证西夏的地方行政体制,首次指出并详尽论证了西夏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经略司路与转运司路两个系统。前者综治军民,后者仅负责赋税的征管。
本卷中宋朝省地政区沿革表,一目了然地呈现宋朝二百余年州郡的废置分合。宋朝疆域图、西夏疆域图和宋朝各路各断代年限的分幅图,较以往的图集更多层次地展观了宋及西夏疆域、政区的变动。
作者简介李昌宪,1947年10月生,江苏南京人。198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宋代政治制度史、行政区划史的研究,寻本溯源,旁及唐、五代等领域,近年来对辽、西夏、金史也有所涉猎。在治学方法上,推崇朴学的学术传统,重视官制、历史地理和史源学的研究与运用。著有《宋代安抚使考》、《司马光评传》等,并在《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国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有关宋代行政区划的论文多篇。
目录前言
绪编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权
第一章中华民国政权更迭
第一节中华民国军政府与南京临时政府
第二节北京政府
第三节南京政府
第二章人民革命政权
第一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
第二节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
第三章日伪政权演变
第一节伪满洲国
第二节华北、华中、华南伪政权及汪伪政府
一、伪临时政府
二、伪维新政府
三、汪伪国民政府
第三节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上编中华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第一章辛亥革命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节辛亥革命前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变化趋势
第二节辛亥首义后各地军政府的设立与行政区划的变化
第三节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第二章北京政府时期的省、道、县三级制与行政区划变迁
第一节民国元年北京政府的行政制度改革措施
第二节《划一令》的颁布与省、道、县三级制的实施
第三节省级行政区划的变化与特别区域的设立
一、京兆地方
二、热河、绥远、察哈尔特别区域
三、西康(川边)特别区域
四、阿尔泰区域
五、东省特别行政区
六、胶澳商埠
第四节道的分布与变迁
一、各省道数及辖县数
二、道的等级
三、道区及道尹驻地
四、道制的废除
第五节县级行政区划的变化
一、县级政区的整理
二、《县佐官制》与县佐置废过程
第六节自治市制与城市型政区的萌芽
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省、县二级制
第一节省级行政制度与区划的变迁
一、省级政区的置废
二、省界调整
……
下编中华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沿革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