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吹
大鼓吹,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大鼓吹”,因其主奏乐器是大鼓和大吹(大唢呐)而得名,是流行在莆仙语系地区的线性器乐演奏乐种。
相传“大鼓吹”起源于北宋,原为北狄军乐,传入中原之后与大曲相结合,成为黄门鼓乐。当时的武职官员在协台以上的,都在衙署东西辕门外,各搭吹鼓楼,东边司吹,西边司鼓,每日三餐鸣炮吹打,以示武官威仪。民间传说宋代某藩王由京携带一班吹鼓手入闽,以后乐工流散各地传授,流传至今。
“大鼓吹”的乐器是:大鼓、平面锣、芒锣(俗称“全圈”)、小锣、大全床、大钹、二钹和一对大唢呐(俗称“大梅”、“大笼”、“大吹”、“大乐”)。大唢呐分正吹、副吹,也叫“公吹”、“母吹”。“公吹”是运用超吹技巧吹高八度旋律,并有打指的装饰,其音高昂雄壮、飘逸明亮,具有扬腔的特点。“母吹”是吹低八度旋律,以饱满的气息吹出淳朴浓厚的音色,与“公吹”配合默契。
“大鼓吹”的曲牌有50多首,常见的有“大开门”、“小开门”、“过山虎”等,它与莆仙戏有着密切的关系,凡戏台上帝王将相登殿升帐或迎宾送客等,都吹奏“大鼓吹”。
民间迎神赛社、婚丧喜庆等民俗活动中,“大鼓吹”又派生出许多各有异同的形式,如:“鼓乐吹”、“金鼓”、“打通”、“马上吹”、“吹鼓奏”、“鼓仔吹”等。
(一)鼓乐吹
又称“五乐吹”。其乐器是5件:大鼓、大钹、大金(厚实的大铜锣)和二支大唢呐。民间每逢结婚、祝寿、菩萨诞辰、元宵行傩或其他谢神活动,都要请“鼓人”演奏,实际上“鼓吹乐”是“大鼓吹”类中最基本的吹打乐。
(二)“金鼓”
它比“鼓乐吹”更为简单,其形式是鼓吹加唱;演奏、演唱者只4人,由2人吹大唢呐,1人司大鼓兼小钹(两只小钹放置于大鼓面上敲打),另一人专门演唱,所奏的曲目大部分来自莆仙戏唱腔曲牌,但演唱别具淳朴清淡的风格。“金鼓班”是一种专门为谢神酬愿而演唱的职业性民间音乐社团。
(三)“打通”
它是一种以“吹鼓乐”与“丝竹乐”混合演奏加演唱的形式,俗称“筵下”音乐,莆仙民间道教、佛教、三教做道场时,“筵下”是不可缺少的音乐表演形式。在民间喜庆活动中,“打通”分为“打通头”、“落通腹”、“落通尾”三个段落。
(四)“鼓仔吹”
也称“小鼓吹”,是因为打小堂鼓而得名,俗称“客班吹”。所用的乐器有大唢呐一对、小堂鼓、单皮鼓(司鼓者兼打这二种鼓)、平面锣、小锣、大钹、二钹、站钹。锣鼓打法与“大鼓吹”迥异,常用的锣鼓经有“四平草”、“三大各”、“七下头”、“四下头”、“拆甲”、“草”、“抢甲”等。曲牌有30多首。
“鼓仔吹”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与行奏两种,坐奏是吹打分为两边,司吹者与司鼓者面面相对,密切联系。演奏的队形排列如下:
○小钹 ○大钹 ○司鼓 ○大唢呐 ○小锣 ○二钹 ○平面锣 ○大唢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