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起义
1904年郑彼岸、林君复、刘师复、郑仲超等7人留学日本时,得识孙中山,后来“郑彼岸、林君复等衔孙中山命,负责策划香山起义”。
1906年林君复、郑彼岸等回国后,即以郑彼岸为主,在本邑创办《香山旬报》,进行革命的宣传工作;以林君复为主在澳门,创立先称“醒同仁”后称“仁声”的剧社,暗中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
1910年,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从日本回来的上述几位以及从南洋回来的谢英伯、林了浓等会合,在澳门建立中国同盟会南乡统筹总支部,任务主要是组织民军,进行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同盟会香港总机关决定广东要首先在香山县发难。林君复、郑彼岸、林警魂等当即集结力量,把民军和驻守在前山的新军,与小榄李就、伍顺添领导的绿林军等结合,共举起义。李就领导的绿林军首先于11月2日在小榄起义。接着是以驻前山的新军为主力,在营长任鹤年的指挥下于5日在前山起义。最后由林君复、郑彼岸和林警魂等兵分隆都、良都二路于11月6日进攻石岐。因所向无阻,万众欢呼,“沦亡于清王朝二百六十余年之县境,遂告光复”。
11月6日县城石岐光复后,即于第2天7日晚上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把各路起义军定名“香军”,推举任鹤年为司令、何振为副司令、莫纪彭为参谋长。随后于8日誓师出发北上,于9日抵达广州,成为最早进入广州的一支义军。但香山光复比化州、新安(今之深圳)晚些,成为全省第三个光复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