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刚

解放军少将(1910—1996)江西省永新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三军九师二十七团连长,连政治指导员,团副政治委员,师教导队政治委员,第九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陕甘宁边区独立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七团政治委员,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三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五师十五旅、十三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鲁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鲁中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鲁中南军区政治委员,第四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湖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武汉军区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台湾摄影家(1923—) 台湾著名摄影家,别号广仁,广东顺德人。专科毕业,曾任记者、主编,电信局总务室主任,台湾电信工会理事长等职。爱好文学与艺术,业余研习摄影,颇有心得,作品在岛内具有影响。为文艺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协会、观光学会理事。在台湾师范大学等院校执教。多次担任台湾及国际摄影展评委。曾任世界华人摄影学会名誉副会长,其摄影作品多次在岛内外展出,曾获国际摄影联盟艺术奖章、亚洲影艺协会绩优奖章等。著有《摄影艺术的真善美》、《中国摄影艺术论》等。
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学院副院长男,1966年2月生,长沙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固体力学和建筑结构工程双工学学士学位;1991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获固体力学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中南大学土建学院毕业,获得道路与铁道工程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于1999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进修访问。长沙理工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点首批博士生导师。现任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学院副院长,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道路工程交通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公路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省和交通部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兼任湖南省力学学会理事,湖南省道路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交通部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力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路面结构理论及设计方法、特殊土基稳定与加固和道路交通安全等。在路面结构分析、路面开裂和阻裂机理、旧路评价与加铺设计、土工合成材料的加筋机理、特殊土基处理、复合结构分析等多方面有所建树和创新。首次在道路工程领域应用疲劳损伤力学系统地研究了沥青类路面疲劳损伤破坏机理,从理论上首次阐释了旧水泥路面板边弯沉设计指标的临界概念,并建立了一种基于疲劳损伤力学的旧水泥路面上沥青加铺层设计的新方法。对土工合成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加固应用原理与方法开展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土工合成材料与土相互作用的新模型,解决了土工合成材料与土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处治软土地基、桥头跳车、填挖交界路基、路面反射裂缝和柔性基层等工程技术难题的机理与方法等系列问题。针对道路工程中路桥过渡段路基、填挖交界路基、新老路基结合部、膨胀土路基、高填方路基、湿软地基等路段的各类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成因、对路面的不利影响、评价不均匀沉降指标及其标准、路基路面协调设计标准与控制不均匀沉降的措施及其机理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指标(路表变坡率)及其计算方法,建立了路基不均匀沉降的评判准则。
多年来,作为主持人或技术负责人先后承担完成3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设计原理及工程应用》、《沥青路面抗裂设计原理与方法》,参编《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和多本教材。先后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交通部首批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骨干教师,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交通部第二届吴福-振华交通教育年轻教师奖获得者,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力学教师。
目前,周志刚教授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指导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0多名。
上海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男,1964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肥东县人。
1992年7月于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1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植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3月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学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后,来到上海水产大学渔业学院(现水产与生命学院)从事植物及藻类生物技术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2006年5月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资助,赴英国剑桥大学植物科学系,以访问学者身份进行为期一年的科研工作。至今,先后任上海水产大学渔业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任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曾担任上海市水产学会理事,现任中国藻类学会及上海市细胞学会理事。被《海洋科学》、《上海水产大学学报》编辑部聘请为编委会委员。
先后连续多年承担《植物与植物生理学》、《生命科学导论》(植物学部分)、《水生生物学》(藻类学部分)等本科生以及《藻类生理生化》等研究生教学任务,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
1996年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支持的研究项目;199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首次支持,并入选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学者”;2000年先后参加国家海洋“863”及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等项目研究;2005年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支持;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第三次支持以及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
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参加编写教材2部、专著1部。发表在德国Botanica Marina期刊上的论文于1997年8月被评为“曾呈奎藻类优秀青年论文”一等奖;1999年9月,获“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1月,后续主持的“水产养殖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项目叁等奖(第陆位),该项目还获得2003年上海市产学合作教育优秀成果奖;2003年12月,参加的“海带新品系的生产性育苗技术”研究项目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叁等奖(第叁位);2004年11月,合作主持的《水生生物学》获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
近期具代表性的学术论文:
1.Zhou Zhi-Gang, Liu Zhi-Li. 1998. Promotive effect of Se on the growth and antioxidation of a blue-green alga Spirulina maxima. Chin. J. Oceanol. Limnol. 16: 346-358
2.Li Dapeng, Zhou Zhi-Gang, Liu Haihang, and Wu Chaoyuan. 1999. A new method of Laminaria japonica strain selection and sporeling raising by the use of gametophyte clones. Hydrobiologia 398/399: 473-476
3.Zhou Zhi-Gang, Li Dapeng, Wu Chaoyuan, and Liu Haihang. 2000. Laminaria gametophyte clone cul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poreling cultivation. Acta Oceanol. Sinica 19: 89-95
4.Hu, Y. -J., Zhou, Z. -G. 2001. Extraction of RAPD-friendly DNA from Laminaria japonica (Phaeophyta) after enzymatic dissociation of the frozen sporophyte tissues. J. Appl. Phycol. 13: 415-422
5.周志刚,史西志,胡远皆,孙育平.2003.中国海区不同养殖品系海带与长海带之间的遗传关系.中国水产科学.10: 474-480
6.Xu, L, Zhou, Y. -H., Wang, S. -J., Wang, Y. -X., Ma, L. -B., Zhou, Z. -G. 2003. Ultra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 for monospore formation in thallus of Porphyra yezoensis. J. Fish. China 27: 519-527
7.史西志,毕燕会,周志刚.2005.海带雄性配子体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克隆及筛选.水产学报.29: 666-669
8.Yang, L. T., Xu, S. C., Pan, A. H., Yin, C. S., Zhang, K. W., Wang, Z. Y., Zhou, Z. -G., Zhang, D. B. 2005. Event specific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MON863 maize based on the 5’-transgene integration sequence. J. Agric. Food Chem. 53: 9312-9318
9.毕燕会,周志刚.2007.海带配子体叶绿素a/c结合蛋白基因lhcf6的序列特征与系统发生分析.
赫章县朱明乡委员会书记男,汉族,生于1971年11月,1992年8月参加工作,199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在读省委党校研究生。1992年8月至2000年6月在赫章县财政局工作; 2000年7月至2001年10月在中共赫章县委“三讲”教育办公室工作; 2001年11月调中共赫章县委组织部工作,任副科级组织员; 2002年6月至2004年5月历任中共赫章县委组织部干部监督股股长、干部股股长; 2004年6月至2005年3月任中共赫章县委组织部专职纪检员; 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任中共赫章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其间兼任中共赫章县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2006年5月至2008年6月任中共赫章县妈姑镇委员会副书记、镇长; 2008年7月至今任中共赫章县朱明乡委员会书记。
南京市大连山劳教所干部男,汉族,1975年12月出生,1999年7月参加工作,2002年7月入党,大学学历,现任市大连山劳教所一大队二分区主要负责人。
周志刚同志坚持用党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政策,狠抓100多名劳教人员的管理教育,所分管的二分区管理秩序持续稳定,年年实现“四无”目标。劳务加工起步快,经济效益明显,2004年至2005年二分区共完成区完成一百一十余万元的产值任务。周志刚同志于2005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受到中共南京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表彰。
该同志坚持与分区基他同志经常交流思想,遇事集体讨论,分区民警各负其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活上关心,工作上从严要求,带出了一支团结奋进、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民警队伍。在工作中,他坚持“传帮带”,言传身教,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放手让手下的年轻警员大胆开展工作。
管理教育工作是劳教所的首要任务。周志刚同志在管理上讲究科学,他要求带值班民警认真执行直接管理的规定,到岗尽责,落实现场管理制度,对三大现场的联号、夹管、点名查获等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对攀高物和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管理,杜绝事故隐患。
该同志对从事的劳教工作有着强列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几年来,他工作时都睡在分区值班室,从未在自己宿舍睡过一次觉。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很少看到午休,干工作风风火火,脚踏实地,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全部用在工作上。“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他就象不知疲倦的春蚕一样,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上海水产大学教授男,1964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肥东县人。

1992年7月于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1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植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3月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学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后,来到上海水产大学渔业学院(现水产与生命学院)从事植物及藻类生物技术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2006年5月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资助,赴英国剑桥大学植物科学系,以访问学者身份进行为期一年的科研工作。至今,先后任上海水产大学渔业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任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曾担任上海市水产学会理事,现任中国藻类学会及上海市细胞学会理事。被《海洋科学》、《上海水产大学学报》编辑部聘请为编委会委员。
先后连续多年承担《植物与植物生理学》、《生命科学导论》(植物学部分)、《水生生物学》(藻类学部分)等本科生以及《藻类生理生化》等研究生教学任务,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
1996年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支持的研究项目;199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首次支持,并入选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学者”;2000年先后参加国家海洋“863”及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等项目研究;2005年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支持;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第三次支持以及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
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参加编写教材2部、专著1部。发表在德国Botanica Marina期刊上的论文于1997年8月被评为“曾呈奎藻类优秀青年论文”一等奖;1999年9月,获“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1月,后续主持的“水产养殖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项目叁等奖(第陆位),该项目还获得2003年上海市产学合作教育优秀成果奖;2003年12月,参加的“海带新品系的生产性育苗技术”研究项目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叁等奖(第叁位);2004年11月,合作主持的《水生生物学》获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
近期具代表性的学术论文:
1.Zhou Zhi-Gang, Liu Zhi-Li. 1998. Promotive effect of Se on the growth and antioxidation of a blue-green alga Spirulina maxima. Chin. J. Oceanol. Limnol. 16: 346-358
2.Li Dapeng, Zhou Zhi-Gang, Liu Haihang, and Wu Chaoyuan. 1999. A new method of Laminaria japonica strain selection and sporeling raising by the use of gametophyte clones. Hydrobiologia 398/399: 473-476
3.Zhou Zhi-Gang, Li Dapeng, Wu Chaoyuan, and Liu Haihang. 2000. Laminaria gametophyte clone cul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poreling cultivation. Acta Oceanol. Sinica 19: 89-95
4.Hu, Y. -J., Zhou, Z. -G. 2001. Extraction of RAPD-friendly DNA from Laminaria japonica (Phaeophyta) after enzymatic dissociation of the frozen sporophyte tissues. J. Appl. Phycol. 13: 415-422
5.周志刚,史西志,胡远皆,孙育平.2003.中国海区不同养殖品系海带与长海带之间的遗传关系.中国水产科学.10: 474-480
6.Xu, L, Zhou, Y. -H., Wang, S. -J., Wang, Y. -X., Ma, L. -B., Zhou, Z. -G. 2003. Ultra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 for monospore formation in thallus of Porphyra yezoensis. J. Fish. China 27: 519-527
7.史西志,毕燕会,周志刚.2005.海带雄性配子体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克隆及筛选.水产学报.29: 666-669
8.Yang, L. T., Xu, S. C., Pan, A. H., Yin, C. S., Zhang, K. W., Wang, Z. Y., Zhou, Z. -G., Zhang, D. B. 2005. Event specific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MON863 maize based on the 5’-transgene integration sequence. J. Agric. Food Chem. 53: 9312-9318
9.毕燕会,周志刚.2007.海带配子体叶绿素a/c结合蛋白基因lhcf6的序列特征与系统发生分析.高技术通讯(印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