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研究与诠释学-宗教学建立的思考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宗教研究与诠释学-宗教学建立的思考

作者:黎志添著

ISBN:10位[962996080X]13位[9789629960803]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1

定价:¥113.00元

内容提要十九世纪西方的启蒙运动与科学理性主义,为其后的宗教研究提供了研究范围、对象及方法,并使它成为人文科学研究的其中一门学科。但是,把理性作为宗教研究的工具,结果不是错误理解宗教,便只是触及宗教的表面。当代西方学界已重新思考宗教研究的方法,并尝试采用诠释学(Hermeneutics)的理论探索宗教现象。诠释学是强调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哲学。透过理解,世界、社会、文化和宗教就能够建立一种互相尊重的意义关系。

本书以现代西方「宗教现象学」与「哲学诠释学」两种观点,尤其是几位著名学者(如伊利亚德、伽达默尔、利科等)的理论为基础,寻求宗教研究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此外,本书也希望透过新的宗教学,为华人学术界建立独立和自主的宗教研究。

作者简介作者黎志添,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文大学宗教系副教授,宗教及神学研究部主任。研究领域除了西方宗教学理论外,也还包括道教的历史、经典及科仪等。编着有《道教与民间宗教》(1999)、InterpretationofHopeinChineseReligionsandChristianity(2002)、《在求真的道路上——贺沈宣仁教授七秩之庆》(2003);并在中英文学报上发表过多篇国际性学术论文。

目录序言(中译本)

自序

Ⅰ.西方宗教研究的历史、方法舆理论

第一章导论:宗教研究的历史和方法

宗教研究的目的

宗教定义的问题

十九世纪末西方宗教研究兴起的背景

再思宗教研究的科学性

第二章宗教现象学:伊利亚德的神圣与凡俗论

宗教现象学的启蒙一奥托的『神圣论』

伊利亚德的宗教现象学

独立的宗教模态

宗教经验:与神圣相遇

神圣与凡俗

宗教经验的诠译一宗教象征

伊利亚德『反约化论』在宗教学上的意义

第三章宗教诠释学:宗教经典的诠释方法——个中西

宗教文化的比较观点

前言

伽达默尔诠释哲学对文本诠释的理论

利科的文本诠释理论:怀疑的诠释与文本意义的揭示性

哲学诠释学对宗教经典诠释方法的启迪

中国经典的诠释问题和方法:中西文化的比较观点

哲学诠释学与道教经典的诠释

第四章宗教研究与诠释社会科学

前言

社会科学对人类意义行为的研究方法之典范转移

检视过去社会科学对宗教研究的方法、理论及其问题

从哲学诠释学看社会科学对宗教研究的目的:公众的关怀

Ⅱ.宗教经验舆象征的诠释

第五章宗教经验的诠释:伊利亚德的『永恒的回归』

前言

宗教经验的诠释

宗教经验构成人类文化的根源

伊利亚德的『永恒的回归』及其对现代文化的批判

从宗教经验看现代文化的生态与再创造

第六章宗教象征的诠释:利科的『恶的象征』

前言

结构现象学与诠释现象学的分别:研究『恶』的意志之方法

恶的象征与恶的意识和经验

恶的宗教象征构成哲学的反思

利科与伊利亚德诠释宗教象征方法不同的比较

结语

Ⅲ.宗教诠释与后现代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宗教研究、哲学诠释学与后现代性

哲学诠释学与西方现代性的反思

……

后记

中外辞汇对照表

外国人名译名表

参考书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