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祖国告别
「波兰舞曲」(Polonaise)是一种很特殊的音乐型式(music form)和舞蹈型式(dance style),波兰文叫Polonez。严格说来,「波兰舞曲」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舞蹈」,而是一种行列型态的「仪式」(Procession),起源于一种波兰民俗舞蹈的旋律,可追溯到十六世纪末的1585年。早期是一种「大行列」(Grand March)型态的舞蹈,由士兵在举行庆典的时候特别演出,逐渐在宫廷舞会中风行起来。风行的原因不明,可能是宫廷举办「狂欢节」的舞会时,有人扮成士兵做即席表演而获得热烈的赞赏,因而形成一种惯例,再从惯例中变成舞会必备的节目。也有人说波兰舞曲来自瑞典的「波斯卡」(Polska),因为波斯卡和波兰舞曲的结构很相近。总之,波兰舞曲的说法很多,都没有确切的依据。
1645年左右,女性逐渐加入表演的行列中,为舞会增添更多的色彩,于是为社交礼仪的缘故,双人舞型态的波兰舞曲开始出现,到1790年时,波兰舞曲被指定为第一种「国家舞蹈」,在各种庆典活动中演出。
「波兰舞曲」通常以「仪式舞蹈」的型式做群舞的演出,讲究队形的变化和整体对称和谐的美感,表演前都需要由「舞蹈老师」(Dance Master)事先指定配乐,编好舞蹈的程序,规定好队形变化的顺序和方向,才能在表演时呈现出最好的现场效果。由于表演「波兰舞曲」需要众多的舞者参与,至少要八对十六个人才能演出,人数越多越壮观,队形变化越是复杂,所以表演的机会反而少了。
1765年9月25日,Oginsky出生于华沙附近的Guzow,他是贵族的后裔,爵位的继承人。他的祖父Tadeusz 是Trotsk地区的执政者,他的父亲Andrzej是立陶宛(Lithuanian)的将军,也是作曲家Michal Kazimierz Oginsky(1728-1800)的表兄弟。
M.K. Oginsky跟随立陶宛的宫廷音乐家Jozef Kozlowsky(1757-1831)学习钢琴,直到1786年。接下来的几年跟随Jarnovic,G.B. Viotti等人学习小提琴。他并没有正式拜师学作曲,但终其一生都在自修创作。
Oginsky担任过波兰驻海牙(1789),伦敦(1790)与荷兰(1791)的外交官。在一连串变动岁月中,他曾加入反抗团体Targowica对抗俄罗斯和瑞典,但最后成为抗暴团体Kosciuszko执委会的委员。他成立了自己的骑兵团并担任团长,和外国入侵势力对抗。1794年他移居意大利,仍然继续抗暴运动。他曾到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e)担任波兰的移民官员,于1802年回到波兰,住在Wilno附近Zalesie的大宅邸,在那里写作回忆录和作曲。1811年他加入「立陶宛大公国」(Grand Duchy of Lithuania),成为沙皇的拥护者,担任沙皇的参议员。1815年维也纳会议(Conference of Vienna)后,他前往意大利,定居在佛罗伦萨(Florence),1833年10月15日病逝。他的墓碑还可以在Santa MariaNovella的教堂中看到。
M.K. Oginsky的生平如上所述,他创作的波兰舞曲大约有二十首,以这首「向祖国告别」最为知名,在华沙、柏林、维也纳、德勒斯登、布拉格、巴黎和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编曲发行过许多版本,但手稿无法寻获。这首曲子曾加入歌词,成为合唱曲,有波兰文和俄文两个版本。他也曾经为讨拿破仑的欢心,创作过一部歌剧,法文名称是「Zelis et Valcour ou Bonaparte au Caire」(1799),以争取拿破仑的支持,但未获青睐,以致功败垂成。
「向祖国告别」是Oginsky定居佛罗伦萨后的作品,由三个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描写愉快的年轻时代,幸福的家园生活,第二个主题描写抗暴运动,第三个主题描写定居意大利后的回忆。以A小调创作,类似莫扎特的四十号交响曲,全曲洋溢着悲伤感怀的情绪,令人百听不厌。
十九世纪中叶,Oskar Kolberg将民间流行的波兰舞曲做成完整的报告,这时的波兰舞曲都祇有一、二个很短的主调,不断的重复而已。最古老的旋律取名为「Oj, chmielu, chmielu」是「跳跃舞」(hops dance)的型式,通常在民间婚礼进行中演唱和表演「戴花冠的新娘」(capping of the bride)。较为严谨和繁复的作品在「大波兰」(Wielkopolska-Greater Poland)和Kujawy两个地区发展开来。
随着波兰舞曲逐渐脱离为婚礼伴唱的角色,而演变成专门的器乐曲,并取得独立的角色,旋律的取材越来越广泛,装饰音越来越丰富。波兰舞曲开始出现在「三段体」的作品之中,夹在「小步舞曲」(minuet)的中间段落里,或放在「轮旋曲」(rondo)之后。「音乐之父」巴哈著名的「第六号法国组曲」和「第二号管弦乐组曲」,便安排了这样的段落。巴洛克时期的德意志作曲家们在波兰舞曲的创作上有杰出的成就,像特雷曼(Georg Telemann),威廉巴哈(Wilhelm Friedmann Bach),基恩博格(Johann Philipp Kirnberger),约翰修伯特(Johann Schobert)以及莫扎特等人,都有精彩的作品。十九世纪后,波兰本土音乐家才开始创作真正具有波兰风格的波兰舞曲,代表作曲家有M.K. Oginsky 、Wojciech Zywny、Jozef Elsner、Jozef Kozlowski和Karol Kurpinski。他们的作品在欧洲广泛流行,尤其是沙龙音乐会上最常听到。
成就最大的波兰舞曲作曲家非肖邦(Fryderk Chopin 1810-1849)莫属,他为钢琴创作的波兰舞曲忠实强烈的反映出波兰的民族性格。波兰舞曲也在室内乐,协奏曲和歌剧中大放光茫,在这些作品中,波兰舞曲通常都以「波拉卡」(Polacca)的意大利文为名。最不可思议的发展却是从俄罗斯起家,当俄罗斯占领波兰时,他们被这种特殊的节奏迷住了,当沙皇或将军之类的统治者出现在典礼前,都会以波兰舞曲演奏。俄罗斯的作曲家们也将波兰舞曲放进歌剧作品中,反映了当时的实际状况,像穆索斯基著名的歌剧作品「波里斯古德诺夫」(Boris Godunov),柴可夫斯基的歌剧作品「尤金欧尼金」(Eugene Onegin),都有极精彩的波兰舞曲乐段。
美国在1815年后开始风行波兰舞曲。设于纽约的The Kosciuszko Foundation 于1982年出版「十九世纪的美国-波兰音乐史」(A History of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Polish Music,1982),主编亚历山大杨塔(Aleksander Janta)列出29首波兰舞曲,有七首是Oginsky创作的,其中两首指定向抗暴团体领袖Tadeusz Kosciuszko致敬。
「向祖国告别」最精彩的版本是1982年出版于当时尚未分开的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标题名称为「著名的管弦乐版波兰舞曲」(Famous Orchestral Polonaises),Ondrej Lenard指挥「布拉堤斯拉瓦电台交响乐团」(Radio Bratislava Symphony Orchestra)灌录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