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平村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古城镇中安平村
中安平村位于姑射山下,自古为商贾要道。古时候,从豁都峪出山的乡宁、吉县、大宁等地客商到汾城、绛州、曲沃,有一条车马大道经过中安平村。山里的煤炭和山货向东或向南运发,山下的各种商品往西北发送,都要经过此地。从中安平转西南进入三官峪过关王庙,又有另一条路可到乡宁、吉县的黄河码头,沟通黄河两岸商贾运输。从中安平向正东过古城镇,又可到史村、临汾。道路四通八达,运输极为方便。而且这里的耕地用豁都峪和三官峪的洪水浇灌,土壤肥沃,林茂粮丰,人称“金圪窝”。
600年前梁氏家族定居此地,逐步走上了亦农亦商、百业俱兴的路子。
明朝初期,颇有眼光的永和县商人梁政,经常到绛州做生意,路经此地,看准了中安平这块风水宝地,就带领六个儿子迁到这里落户,建房置地,经商发展。到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梁尚义主持家政时,梁家已成远近闻名的大富户。据梁家牌坊碑文记载:“始祖于大明正统年间,赈济穷乏,输米千石。
此义士仁人之举,忠君爱民之心,有司奏闻,圣上赐封尚义官戴荣身。”可见梁家当时富裕程度已非同一般。
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中安平梁姓已增加到五六十户之多。街道两旁建起了店铺,过往商客络绎不绝。青砖筒瓦四合院建起十余座,新凿和重修水井三眼(当地水井约50米深)。据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井泉龙王碑记载:修井募捐人共30户,全是梁姓,对照梁家家谱,分别是梁门第五世和第六世。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和大地震的破坏,梁家的商业曾一度衰落。康熙以后,政局稳定,国泰民安。梁家先祖抓住这一机遇,迅速复兴商业。各家商铺由内到外,由近至远,由小及大,迅速发展。仅村内就设有商号店铺20多家。每逢集日,车水马龙,行人拥挤。据字契和梁桂年娶亲收礼账簿记载:时村内商号有魁荣号、合心号(挂面铺)、天成号(绸缎)、魁利祥(钱铺)、玉泉醋房、铁店、银楼、磨坊、染坊、豆腐坊、馍铺、油食铺、饭店、车马店、杂货铺、钉掌铺、炭园、木厂等。尤其以炼铁、煤炭和饮食业为多。如今人们仍称梁士旺家为“铁店里”、梁遂顺一块地为 “染坊地”,村北有30多亩地叫“车园地”(炭园)。梁逢治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创建的魁利祥钱铺,现在仍完好可见。梁家在发展商业的同时,继续扩大土地经营。根据梁有胜保存的地契记载:清雍正三年(1725年),安侯里一甲(东侯村)卢娟将自己村南上等好地5.3亩,立契出卖给西姚里二甲(中安平)梁家为业。
随着梁家商业的发展,经营逐步延伸到了陕西、宁夏、内蒙古和北京等地。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安平关帝庙石碑记载:建庙施银的商号达56家,梁姓施银户达129户,比现在的梁姓户数还多20户。这些商号有内地商号,也有外地商号,涉及面广,联系面大。道光年间,梁姓家族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外经商,很多人落户在外,本村家谱几无后人。直至清末和民国年间,村内仍有不少人从宁夏、内蒙购回马匹和皮革销售。
梁家在各地商号中多数是股东和掌柜,也有学徒和伙计。如梁家六支十世梁瑞,乾隆年间投资430两银子在北口外黄姑屯创办和顺号商铺,到道光年间发展为东和顺和西和顺两处商铺,后由儿子梁永顺经营。第二支第十一世梁岱,在宁夏阳马途川、白虎沟,投资创办隆茂号斗行,在内蒙古哈拉朝魁升号、隆盛号也有股银。
嘉庆二十年(1815年)由儿子梁庆丰、梁庆余继承时,他家在这些商号的股银都在百两以上,另外还有仓房、马房、场院房20余间(继承分家字据现由梁满堂保存)。第三支十一世梁钧,在热河省和陕西宜川都有生意。第四支十一世梁逢天、梁逢地,在银川经商;十二世梁必忠、梁必信在宁夏做生意;十三世梁景福在北京经商,梁景福的儿子梁子文在古城镇界儿里创办德盛号商铺。另一支十三世梁丙午在北京开当铺,直到光绪年间列强入侵时其后人梁焕光才停业返乡。
诚信经营是梁家务商的宗旨。许多商号都以德字命名,如德顺号(在古城)、德盛号、德隆号、德茂号(在内蒙古)、宝德号等,反映了他们当时所追求、遵循的职业道德,即重德育人,讲信誉、讲礼义。许多合伙生意在分手时,分单上将内外债务都写得清清楚楚。例如梁庆丰、梁庆余分商号时,分单上就注明欠堂叔梁焕堂银二两,借欠外账各有分单。特别是梁必明、梁必强、梁必忠、梁必信分家单上,将父亲在世时所欠外债都明确分列在分单上,由儿子负责归还,表现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诚信度。
梁家的商业发展之所以经久不衰,其原因之一是注重人才培养。按祖宗传下来的惯例,家族中很多人把子女从小就送到商号当学徒,几年不许回家。像梁金荣父亲梁瑞祥幼时就到虞乡镇当学徒,30岁便当了掌柜,人称梁掌柜。此人机智灵活,善于交际,经营有方,生意做得兴旺发达。
与此同时,他们也相当注重教育。梁家祠堂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安平村的学堂,是育人重地,曾培养出许多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安平村的青少年还在这个祠堂读书。另据关帝庙石碑记载:道光年间的贡生有梁一勤;生员有梁灿廷、梁日芝。梁家有不少人文化素养相当高。清代道光时的梁逢源,咸丰时的梁霞,同治时的梁天赐,民国时的梁德昌、梁建斗,其书法功底都相当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