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茶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茶馆
话剧茶馆

【社会场所名】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

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

茶馆与茶摊都是专门用来喝茶的。不过茶馆与茶摊相比,有经营大小之分和饮茶方式的不同。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

著名茶馆

老舍茶馆张一元茶庄天福茗茶金庸茶馆柳林康茗茶馆吴裕泰茶庄

〖茶馆分类〗

(一)历史悠久的老茶馆,保存旧时风格;

(二)六十年代新建茶室,采用现代建筑,四周辅以假山、喷泉,室内有鲜花、字画,并有瓜子、糖果等;

(三)露天茶室、棋园茶座、音乐茶座等。

〖历史演变〗

(一)茶馆的萌芽

茶馆最早的雏形是茶摊,中国最早的茶摊出现于晋代,据《广陵耆老传》中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也就是说,当时已有人将茶水作为商品到集市进行买卖了。不过这还属于流动摊贩,不能称为“茶馆”。此时茶摊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为人解渴而已。

(二)茶馆的兴起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茶馆的雏形。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种在乡镇、集市、道边“煎茶卖之”的“店铺”,当是茶馆的雏形。

《旧唐书王涯传》记:“太和九年五月涯等仓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则唐文宗太和年间已有正式的茶馆。

大唐中期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加之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因而茶馆不仅在产茶的江南地区迅速普及,也流传到了北方城市。此时,茶馆除予人解渴外,还兼有予人休息,供人进食的功能。

(三)茶馆的兴盛

至宋代,便进入了中国茶馆的兴盛时期。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现了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馆。而孟元老的《东京华梦录》中的记载则更让人感受到当时茶肆的兴盛“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晚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于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的杭州,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临安(即今杭州),统治阶级的骄奢、享乐、安逸的生活使杭州这个产茶地的茶馆业更加兴旺发达起来,当时的杭州不仅“处处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都城纪胜》中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

宋时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

(四)茶馆的普及

到明清之时,品茗之风更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民丰物富造成了市民们对各种娱乐生活的需求,而作为一种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活动场所,茶馆成了人们的首选,因此,茶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式愈益多样,茶馆功能也愈加丰富。

(五)茶馆的衰微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战争,贫困和一些非常时期,茶馆也就一度衰微。

(六)茶馆的复兴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茶馆作为文化生活的一种形式也悄然回复,茶馆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选择之一。

〖主要衍生〗

书茶馆

书茶馆,即设书场的茶馆。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以短评书为主的茶馆。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行话为“白天”、“灯晚儿”。茶客边听书,边饮茶,倒也优哉游哉,乐乐陶陶。

老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这里,重点从文化,社会功用角度介绍几种。老乡京有许多书茶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书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老少皆宜。

音乐茶座

音乐茶座是既品茶又娱乐的文化场所,在唐代已有先例。不过其正式出现,却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事。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随著改革开放,以及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在一些大中城市里,音乐茶座应运而生。

音乐茶座一般选择在幽雅的场所,并配以柔和多采的灯光,以饮茶品点,欣赏文艺为内容。音乐茶座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人们可以品茶自娱,也可以约上几个朋友,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还可以在啜饮纳凉的同时,进行各种交流。

〖相关资料〗

四川的盖碗茶和茶馆

四川是茶的故乡,茶的品类繁多,饮茶风行,茶馆林立。

四川人盛行自斟自饮的盖碗茶。盖碗茶不但选用茉莉花茶、龙井等上品茶叶,而且盖碗和铜壶也别有讲究。如盖碗用的茶盖,一是茶沏好盖上后,可很快泡出茶味;二是可用作割去茶碗上飘浮的泡沫;三是可用来凉茶(即将茶盖反扣倒入茶汁),便于快饮解渴,还有“茶船”用来托茶、端茶。这样,茶碗、茶盖、茶船托三位一体,既实用又美观。另外烧水的壶选用铜壶,烧出来的水味道甜美,保暖性又强。

四川的茶馆多,且具特色。早晨进茶馆可一直坐到晚上关门,照样沏茶而不增加收费。一整天仅收一次的茶费。所以茶馆成天热闹,成了人们休息、娱乐、传通讯息、进行交易的场所,而每个人的活动都是在茶的热气、香味中进行的。

【话剧《茶馆》】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

〖剧情梗概〗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人物形象〗

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

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常四爷,在《茶馆》这出戏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个形象,这跟他特定的身份、经历——由老北京旗人中间走出来的自食其力者——有相当的关系。满族出身的作家老舍,毕生写了许多带有满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头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气壮地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作者写常四爷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写出旗人下层的确有一批忠肝义胆的爱国者,二是要写出满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三是要反映出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窝囊废”。

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直到晚清时节八旗将士的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打清朝末年他还吃着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很瞧不上“吃洋饭”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尤其是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他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当局的侦探以他说这话为理由要逮捕他,他据实相告:“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还是没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狱就赶上了义和团运动,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那么,像常四爷这么一条硬汉子,是不是能有好一点的命运呢,不是,他也照样逃不掉人生悲剧。七十多了,他还是一贫如洗,这才弄清楚:“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他预感到,这么下去,“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他“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

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秦仲义,是殊途同归。

〖相关内容〗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现有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前门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馆弘扬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崭新手笔。它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艺之道为神,融合雍容贵气的京城之韵,创造了一个您梦想中的茶艺馆。在这里,只有悠闲与宁静,只有轻松与自在,听悠扬的古筝,看精湛的茶艺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享茶中偷来的半日悠闲。

中学时语文课学习老舍的《茶馆》选段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能有机会亲眼看一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更不会想到实现这个愿望竟然还是在国外。帕萨迪纳市的交通让我们耽误了一点第一幕的开头,实在有些可惜,但是我们很快就被话剧强大的感染力深深折服。去之前稍微复习了一下《茶馆》的剧本,看起来不会太吃力。

不知老舍先生是不是第一个想到用茶馆这样的地方作为一个舞台来反映一个社会的风貌和冲突的,我看过其他一些小话剧也有类似的构思。而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时光,它所反映的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的点和面,而是加入了纵深的时间轴,那是一个立体的时代的变迁。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二十年后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后的抗战胜利之后,茶馆里的人随着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情虽然有着各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却又与前后丝丝相扣;情节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事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还是扼腕叹息,都恰到好处的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

一个社会可以被老舍先生缩小投影到小小的茶馆之中,在这个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舞台上,市井小民成了主角,而那串场的三个主角——王掌柜、秦二爷和常四爷,除了掌柜是在每幕都出场串起一个个故事之外,松二爷和常四爷的生活变迁反而被放在了幕后。但是仔细咀嚼这几个人的遭遇,其实恰恰是最能反映那个动荡年代中人们的无奈。王掌柜处处小心,处心积虑经营着裕泰茶馆,到头来茶馆还是要被霸占而无奈自尽;秦二爷年轻时强干气盛,一心要实业救国,最后一生的家业被政府没收化为灰烬;常四爷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却因为一句“大清国要完了”坐牢,出狱之后自食其力却仍然潦倒不堪。这三个人的经历就是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的最好写照,虽然笔墨不多,却最深切的让人感到那个时代下人们的无奈。

剧中的大腕演员也不少,话说回来很大程度上我也是冲着那几个演员去的。濮存昕演的常四爷,人物耿直磊落的性格呼之欲出;何冰演的刘麻子,反面角色坏的恰到好处;梁冠华演的王掌柜,虽不是于是之当年的瘦高形象,却把人物精明到有些油滑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宋丹丹演的康顺子,横跨五十年时间,从被卖给太监作老婆的小姑娘,到追随儿子革命而去的老太太,塑造了一个善良坚定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但是我觉得最出彩的算冯远征演的松二爷的角色,胆小怕事但是心地善良,处处如履薄冰却放不下面子自食其力,他塑造的这样一个旧贵族的形象让人忍俊不禁又叹息连连。

这次演出沿用了老导演焦菊隐的布景设计和结尾处理。把茶馆的日趋破败在细节之中展现出来,而结尾处由三个老头抛纸钱作升华更是给全剧以点睛之笔。说到结尾,常四爷在结尾处说了一句话——“我是爱我们的国的,可是谁来爱我呢?”这句话不禁让我想到含冤自尽的老舍先生,他也是怀着对新生活无比的热爱创作下这么多传世之作,可是这样热爱生活才华横溢的一个人却被逼投湖了却一生。他的遭遇和他剧中常四爷说的那句话是多么的相似!想到这些,我的泪水不禁湿润了眼眶。乱世之中,谁能幸免?

最后,想用在人艺网站上找到的老演员郑榕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观感:

《茶馆》之所以是经典,不仅在于老舍非常了解旧社会,还在于即使在今天看这个戏,每个观众也会不同程度地有所联想,所以这次的演出版本不求完全一模一样,只希望观众能产生不同的思想活动。

【电影《茶馆》】片名:茶馆

茶馆

外文:The Teahouse

类型:剧情

国家:中国

上映:1982年

对白: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12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

制作人员

导演:谢添

编剧: 老舍

演员名单

于是之....王利发

郑榕....常四爷

蓝天野....秦仲义

剧情梗概

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北京的裕泰茶馆却在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细心经营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这貌似繁荣的背后,隐藏各种令人窒息的黑暗面,预示着大清国必将灭亡的命运。终于到了民国,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内战不断、民不聊生。王掌柜苦心“改良”裕泰茶馆,令其重新开张,但动荡的社会令王掌柜忧心不已,茶馆的经营越发艰难。又过了30年,裕泰茶馆在已风烛残年的王利发的苦苦支撑下继续经营,虽然度过日本侵略者...

幕后花絮

影片将北京人艺的名剧《茶馆》搬上银幕,围绕裕泰茶馆在清末、明初、国民党统治三个历史时期的兴衰和其间交错出现的不同人物的命运,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所经历着的种种苦难。影片充分发挥电影艺术手段的优势,在保留话剧舞台艺术的精华的基础上,将电影化的处理与原作风格有机融合,使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更加突出。该片获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特别奖。

【电视《茶馆》】片名:茶馆

片长:25集

时间:2007年12月开机

制作人员

原著:老舍

改编:叶广芩

演员名单

陈宝国饰王利发

故事梗概

戊戌变法刚刚失败,六君子菜市口血迹未干。

裕泰茶馆少掌柜王利发从父亲手中接下茶馆,当天就将茶馆的规矩做了一些改革,他坚信,他会比父亲经营得更好。

老茶客常四爷和松二爷因为在茶馆里说了“大清国要完”的话,被抓进了监狱。王利发出面,组织一条街的铺面联保常四爷和松二爷。茶馆的房主,商人秦仲义不在联保的折子上签名,他说他救的是国家,不是一两个人。

年根底下,秦仲义来了,来要房租,提出明年房租长两倍。秦要办工厂,要实业救国。

八国联军进北京,庞太监随慈禧太后、光绪帝西逃。城内火光四起,洋兵滥杀无辜。劫难过后,茶馆后院烧成一片焦黑。

庞太监到茶馆来,西行护驾有功,老佛爷赏蓝顶子。他让刘麻子、唐铁嘴为他在北京城寻找上好宅基地,他要在紫禁城外建宅安家。

在茶馆,买卖穷人家姑娘康顺子的交易成交,她被一乘小轿抬走了。

康顺子被抬进庞家,成了奶奶。洞房之夜,变态的庞太监将康顺子整得苦不堪言。

秦仲义的布销路很好,他在茶馆拍出钱票,要把宣武门里一条街买断,建立丹义火柴有限股份公司。

进口料子充盈市场,秦仲义的产品开始滞销。秦仲义把希望寄托在儿子秦利民的身上。但是秦利民年纪不大,却在观念上与父亲格格不入。

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

北洋时期,群雄四起,政局混乱,街面上散兵、马队、巡警、特务、打手、乞丐、妓女,让人眼花缭乱。

松二爷经常领着自己的儿子松梅岑到茶馆来。松梅岑跟他爹如同一个模子磕出来的,小小年纪提笼架鸟,摇头晃脑,对于靠典当过日子的生活从不操心。

庞太监被溥仪遣散出宫以后在家总是气不顺,他的几个侄子背地偷着刮他的钱,刘麻子抱了个三岁的小男孩到庞府,大洋300块,给庞太监当儿子,起名庞继祖。

直隶军队与奉军在高碑店、琉璃河一带打仗,城里人心慌慌。

有军官找到秦仲义,要他将火柴厂改军火厂,说可以得大利,秦仲义一口回绝。

秦仲义的火柴厂被炸上了天。

秦仲义织布厂的工人和电车公司、造纸厂的工人一起罢了工,织布厂领导罢工的是秦仲义的儿子秦利民。

没钱又没权的庞太监被他的侄子们活活饿死,康顺子和庞继祖被赶出庞府。庞继祖改名换姓,叫康大力。他们被王利发收留。

为追赶新潮,王利发买了个留声机,为茶客们放唱片。刘麻子应约到茶馆来做生意,被当做逃兵在街上砍了脑袋。秦仲义和儿子到茶馆来,秦仲义当着王利发的面让儿子签下契约,断绝父子关系。

松二爷日子艰难,一院房也卖得差不多了,儿子松梅岑索性下海唱了戏,演青衣,竟然唱得很红。

北平沦陷。

松梅岑醉生梦死,松二爷暴尸街头。

当亡国奴的艰难日子,几乎没有谁再来喝茶,凄凉寂寞的茶馆里只有三两个老茶客蔫头蔫脑地坐着。

秦仲义的工厂因为受到物资限制,开不了工了,他忍痛遣散工人,让他们暂时自寻出路。

日本人投降,美国人进了城,北京又改叫了北平。

秦仲义的工厂当了美国兵的兵营,没有生活来源,他又闹了场伤寒,围巾破了窟窿,吡叽长袍也磨毛了边。

王利发深感自己老了,他对茶馆的事情已经力不从心,很多事都得交给儿子大栓料理,茶馆已经凋零破败。

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队伍在大街上喊着口号。

小唐铁嘴、小二德子、小宋恩子、小刘麻子们集中在茶馆里大谈各自的经验,都有如鱼得水之感。小宋恩子知道王利发放康大力去了西山,扬言要将王利发抓进宪兵队。王利发知自己路已走到尽头,让儿媳妇带着孙女去追康大力,让她们不要回来了。

天色渐渐暗下来,有送殡车走过,撒下纸钱,落在常四爷身上,他下意识地一张张拾起,有一双干枯的手将他搀起,是秦仲义。

两个人跌跌撞撞互相搀扶着向茶馆走去。

茶馆里,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老哥仨发了一通感慨,互撒纸钱,以慰灵魂……

小刘麻子领着沈处长到裕泰茶馆来实地考察,他们发现茶馆的老掌柜王利发已经在小屋上了吊。

北平的各大城门一个个关上了,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北平。

老城里,飞起一群鸽子……

相关内容

自2002年提出电视剧《茶馆》的创意以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领导对该剧的创作拍摄一直极为重视,将该剧视为一项重大的、国家级文化精品工程来进行运作,为其组建了强大制作班底,力争将《茶馆》打磨成为一部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传世之作。

该剧主创阵容强大。为保留老舍先生剧本的原汁原味,由具有深厚京味文化根底的作家叶广芩担任编剧,由陈宝国主演。叶广芩是满族作家,也是个老北京,这为她改编《茶馆》带来了便利。《茶馆》从三幕话剧改编成25集电视剧难度很大,叶广芩通读了一遍《老舍全集》,还去了日本潜心创作。剧本的编写工作还得到了老舍先生家属舒乙的大力支持。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老舍先生选取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的三个历史阶段,透过茶馆这一窗口,呈现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生死沉浮,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描绘了一幅近半个世纪旧时代的历史画卷。

25集电视剧改编者叶广芩将原著进行了更深广的挖掘,使人物更立体,事件更生动。

【曲剧《茶馆》】

茶馆
北京曲剧《茶馆》

北京曲剧《茶馆》根据老舍先生同名话剧改编而成,于1998年12月5日在中央戏剧学院逸夫剧场首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演出过百场,从而荣获北京市文化局颁发的“百场奖”。该剧参加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应邀赴台湾、江苏等地演出。

北京曲剧《茶馆》由王新纪、顾威编剧,顾威导演,主演有张绍荣、许承章、莫岐、孙宁、许娣等。曲剧版的《茶馆》说唱并重,“好看、好听、好玩”,生动地传达出老舍笔下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情。北京曲剧《茶馆》在音乐声中拉开拉开大幕——众多茶客开场的合唱、轮唱、对唱、既唱出了清末京城茶馆的氛围,勾勒出形形色色茶客的面貌,也令观众欣赏了北京曲剧说唱音乐的韵味,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一个开场定全剧,便将曲剧《茶馆》创作的三项原则体现出来了。可以说,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开场有异曲同工之处。以音乐做文章,在曲剧《茶馆》中随处可见。

话剧《茶馆》的串场人物是说“数来宝”的“大傻杨”,曲剧则以卖唱的父女演唱来贯穿全剧;话剧《茶馆》在结尾处的三位老人撒纸钱的戏,已被评论为具有导、表演的示范性处理,曲剧中的三位老人撒纸钱时轮唱悲怆的“出殡歌”,渲染老人命运的凄凉和自嘲色彩。曲剧音乐以说唱为特征,演员们字正腔圆,京白纯正,通俗易懂。其实,上海观众与北京曲剧不是第一次见面,曾看过曲剧《烟壶》的观众说,不看字幕,也完全听得懂。

老舍先生的家人在观看了曲剧《茶馆》后,感到新颖,十分认可,说,老舍先生有知,会为北京曲剧团将自己的剧作《茶馆》演绎出新的生命力而欣慰。北京曲剧团热爱老舍先生,称:他是咱们北京文学的大师,老人家的作品,京味儿独具,大雅入大俗,写的都是咱们北京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