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焕章

云南白药的创制者曲焕章(1880~1938)原名曲占恩,字星阶,汉族,江川县后卫赵官村人,原籍江宁(南京),云南白药创始人,民国时期中医外伤科著名医家。其祖明初襄沐黔国戎幕来滇,十余传至焕章。性仁慈,有活人志。少失怙恃,全靠祖母和姐夫家扶养成人。1892年12岁时即跟姐翁袁恩龄学伤科,开始学习加工配制伤科用药的医药学知识。凡有上门求医者,耐心医治,疗效显著。又博采众家之长,成为当时江川一带颇有名声的伤科医生。
1902年焕章遍游滇南名山,学神农尝百草,不耻下问,求教当地民族医生和草药医生,获得伤科名药甚多,遂苦心钻研试验,研制伤科药物百宝丹(即云南白药),经十载苦心临床验证,反复改进配方,百宝丹乃告成功。百宝丹功效以治刀枪伤及跌打为最,凡外伤,只要身软不死,虽人事不省,先入百宝丹,再服虎力散,气绝者渐苏,血流者渐止,再用消毒散、洗创止血药,敷药涂其伤口,伤轻者半月,重者月余即愈。凡疮、疡、痈、疽以及妇科、儿科疾病兼能治疗,以此丹为主。妇科以干血劳药酒、保身药酒、红崩白带散为辅;儿科以洗肠散为辅,皆有明显效验。匪首吴学显被枪伤胸部,伤情严重,强请焕章治愈。曲氏白药渐渐闻名遐迩,声誉大振。1916年,曲将白药、虎力散、撑骨散药方,呈送云南省政府警察厅卫生所检验合格,发给证书,允许公开出售。当时云南督军唐继尧,委任他为东陆医院滇医部主任兼教导团一等军医正。
1917年焕章到通海挂牌行医。白药由纸包改为瓷瓶包装,销量聚增,销往全国。次年,吴学显受唐督招安,委以军长之职。吴感谢焕章治伤之情,函请曲焕章赴昆明开业,在南强街开设伤科诊所。翌年,滇军参与北伐,开赴广西,讨伐军阀,后败北回昆,吴学显右腿骨被枪打断,经当时昆明的法国医院,惠滇、陆军等医院诊治,皆认为截肢才能保命。转请曲医治,终治好伤腿骨折,行走如故,使西医不得不对我国的传统医学深为佩服。一时曲焕章的医术,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妙手”、“神医”,前往求医者,门庭若市。唐督赐给“药冠南滇”,吴赠以“效验如神”等匾额。
1923年以后,云南政局混乱,“倒唐”及龙、胡、张、李争权等混战之际,曲焕章抓紧时机,苦钻药理、药化,合理配方,集中精力总结验证临床,终于使白药达到了最理想的疗效,成为“一药化三丹一子”。即:普通百宝丹、重升百宝丹、三升百宝丹、保险子。于是云南 白药的声誉,由国内走向港、澳、新加坡、雅加达、仰光、曼谷、日本等地。1931年曲在昆明金碧路建盖“曲焕章大药房”,又请人代笔编著《曲焕章草木篇》、《曲焕章求生录》二书行世。1933年曲当选云南医师公会主席,他团结广大中草药工作者,积极组织医学研究,为全省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1938年“七·七事变”后,云南60、58军北上抗日。焕章出于爱国之心,愿为抗战尽一份力量。捐献三万瓶百宝丹给两军全体官兵,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了贡献。同年,国民党中央政府派专人将曲接往重庆,住在中华制药厂内,该厂系“四大家族”创办,令厂主焦易堂出面,以抗日为借口,百般要挟曲交出白药秘方,曲严词拒绝,被软禁在渝,因而抑郁成疾而死,终年58岁。焕章死后,其妻缪兰瑛继续主持大药房,生产百宝丹,直到解放,缪兰瑛将云南白药献给人民政府。从此“云南白药”为人民的健康发挥出更大作用。
曲焕章生平曲焕章7岁丧父,9岁丧母,与12岁的三姐相依为命,后随姐到姐夫家学伤科。结婚后与妻加工配制白药和其它伤科用药,后拜姚洪钧为师学习武当派治伤秘方。
1914年,曲焕章返回故乡,通过多年的苦学苦钻,反复研制,终于发明了曲氏白药,1916年经云南省警察厅卫生所检验合格,列为优等,公开出售。
1922年,曲焕章迁居昆明南祥街开设伤科诊所。次年,唐继尧赠“药冠南滇”匾额。1927年,成功研制了“一药三丹一子”(普通白药丹,重升百宝丹,三升百宝丹和保险子)的精制白药。1928年,瓶装白药上市,远销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等地。
1933年至1935年,随着白药声誉的不断扩大,继唐继尧题赠匾额之后,龙云题“针膏起废”,胡汉民题“白药如神”,杨杰题“百宝丹系百药之王”,蒋介石题“功效十全”等匾额。
1938年,曲焕章被国民党接往重庆,因拒绝献白药秘方,同年8月被害,终年58岁。
1956年2月,全国解放后,曲焕章遗孀缪兰英把白药秘方献给了新中国,由昆明制药厂生产,并且将曲氏白药更名为“云南白药”。
故居

曲焕章生于江川,长于江川,成名于江川。其故居位于江川县前卫镇赵官村,系二层土木结构,面阔三间,分明间、次间,俗称“滑三间”。
曲焕章故居墙体基础采用紫色砂石支砌,高出地面约30厘米,墙体厚60厘米,四周用土坯一直砌至檐口,只有在二层正前方留下一扇格子窗,整个屋内光线较暗,青瓦屋面,大门设在一楼明间正中,楼梯设在一楼左次间,木板楼,抬梁结构,有卯榫工艺,二楼明间正中设有曲氏神龛。
曲焕章故居,现为曲焕章重孙曲绍建居住。作为一代药王名医的后代,他们守护着这间已经经历了百余年风雨的老屋,墙坏了换墙,瓦坏了换瓦,屋内一切保持不变,他们守着的是一段历史,一段记忆。
神秘白药之迷关于白药的问世,在民间还流传着很多故事。年轻时的曲焕章很喜欢到村边的水塘稻田里捉石蚌,因为怕它们逃跑,就将石蚌腿折断扔进篓子里,顺便拔一些草塞住篓子带回家。没想到回家后竟发现篓子里那些被折断了腿的石蚌竟然又开始活蹦乱跳了。曲焕章如获至宝,经过反复试制和实践,终于创制了“伤科圣药”——云南白药。曲绍建在回忆起那些故事时,言语中流露出对先人的崇敬。不过,这也仅只是一种传说,虽然赵官的老一辈人很多都听长辈们讲过“撑骨散”的奇效,但这个神奇的故事却已无法考证。 玉
对于白药渊源的客观说法,曲绍建也是从爷爷、奶奶以及长辈们口中听说的。曲焕章1880年出生,自幼父母双亡。在年少时,突患重病,倒在了个旧街头。那时他就发誓,要是谁救活了他的性命,他将立志学医,济世救人。后来,他被一位精通外科药理的游医姚连钧所救。随后,曲焕章就拜姚连钧为师,并跟随他在云南北部、四川、贵州一带游历。师徒俩一边采集草药,一边四处行医。在姚连钧的教授下,几年下来,曲焕章得到了师傅的全部真传。1902年,一种取名为“曲焕章万应百宝丹”的伤药被曲焕章研制出来,具有很强的消炎止血、活血化瘀功能。曲焕章也成为江川、玉溪、华宁等地有名的伤科医生。由于药材粉末色白胜雪,曲焕章就把此药更名为“云南白药”。这种说法,从1956年《云南日报》上登载的曲焕章妻子缪兰瑛的讲话中得到了证实。 玉
曲绍建还告诉记者,后来很多研究白药的人发现,白药的配方和彝族的一些治病方子很像,于是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曲焕章是彝族,其实他是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