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曾鲁

谭曾鲁,号佩参。著名解剖学家,细胞生物学家
1926年1月26日生于北京。父亲谭宗培原是京汉铁路邢台县车站副站长,崇尚“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好好读书,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谭曾鲁随着父母辗转京汉铁路线上,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回到北平,因家境不好,奋力读书,品学兼优,初中得免学费,又靠借贷读完高中。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8月,盼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满怀希望拨开云雾,看到了自由的蓝天,热切地希望中国能走上和平、民主、独立、富强的道路,建设美好的国家。然而,国民党傲视沦陷区大学生为“伪学生”,要进行“甄审”、“甄别”。这当头一棒打掉了谭曾鲁的美好憧憬。眼看国民党政治腐败,经济凋疲,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十分苦恼。而《呐喊》、《彷徨》等鲁迅作品,唤醒了他的斗争意志。1946年12月圣诞之夜,美国兵强暴北大女学生沈崇事件的发生,使他义愤填膺,积极参加了反美大游行。从此,在进步书籍的影响下,在学运的斗争中,大踏步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中,把“反饥饿争民主”、“反迫害争自由”、“团结就是力量”等口号,写到了中南海运料门的大白影壁墙上和入口铁栅栏门的垛子上。任凭国民党反动派雇人用灰浆多次涂刷也没用,直到北平解放翻修垛墙时,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1947~1948年,在北医党组织领导下,参加了北医进步学生的“据点”——什坊院保健院和北大医疗队的工作,为老乡看病,作卫生调查,为东北来京的学生做些医疗工作等。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大加逮捕进步学生。同学们有的到解放区,有的暂时躲起来。见此情景,谭曾鲁义无反顾地于1948年8月25日,在北医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之一民主进步青年联合会;接受了保护校产,挽留教授等一系列迎接解放的准备工作。
1949年1月,北平解放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并把北平市改成了北京市。1949年5月4日,所有党的外围青年组织合并组建成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3月5日,谭曾鲁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8月,被分配到四川重庆大学医学院的沙磁医院做实习医生。医院领导认为他心灵手巧,可做外科医生,还希望他管病房。不料,事与愿违,1951年毕业,卫生部将其调回北京,在医政处做了3个月科员。又调回北医解剖科任助教。原来,当时北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抽调一批得力毕业生充实各教研室,而解剖又是医学生必修课,学校缺乏解剖学师资,让其教解剖学。从此,与解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3年8月,谭曾鲁被选送留苏,去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班学一年俄语。1954年8月至1957年12月,在原苏联列宁格勒第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攻读研究生学位。1957 年5月,通过“人类间脑的动脉”的学位论文答辩,获苏联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后来,高教部承认为博士学位。1958年回国,先后任北医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院中共党总支委员、党委委员、支部书记等。一号任务研究室主任和毛主席纪念堂卫生保护室副主任等职。为北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为保护毛主席遗体作了应有的贡献。
曾任北京解剖学会理事;中国解剖学会第八、九届理事会理事,解剖学报副主编等。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专著有,谭曾鲁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谭曾鲁、周柔丽主编:《医用细胞生物学》,《脑缺血性皮质损伤机理与保护》则被收入王志均、朱文玉主编的《细胞保护》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