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
【一】 李振辽宁省丹东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7兵站医院院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
【二】李振

(1900~1988年),广东省兴宁县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任大帅府卫团连长,后参加北伐战争。“七·七”事变后,在广东积极投入抗日战争。历任国民党军队师、军长和兵团司令等职。1949年12月在成都率部起义,为川西地区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川东军区副司令员,西南军区高参室副主任,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等职。曾当选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四川省政协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因病于1988年1月10日在成都逝世。终年88岁。
【三】李振(1924年~),山东安丘人。曾用名李致敬、赵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山东滨海地委机关政治指导员,莒中县、高密县县委宣传部长、区委书记,高密县、即墨县县委书记,胶州地委秘书长,中共胶州地委副书记,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村工作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中共德州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大众日报》社党委书记,山东省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委副书记,山东省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四】李振(1976.8~),湖北省孝感市人。
1993年,以600余分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
1997年,毕业后被保送武大化学学院硕博连读班就读,师从武大化学学院博导秦金贵教授。
2002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从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
2003年,至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进一步进行科研深造。同年11月,被评为副教授,于次年回校任教。
2005年,被武大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2006年底,被评为教授。
目前,他主持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两项省级科研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五】李 振(Li Zhen) 出生年月:1976年8月 职称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有机化学
研究方向: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
简历:
1997年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 年于武汉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秦金贵教授)。2003年至 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从事研究工作(唐本忠教授实验组)。2003年11月,晋升为副教授。2005年6月,被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06年11月,晋升为教授。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承担科研项目:
1.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吲哚基团的新型二阶非线性光学发色团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2005~2007年。批准号:20402011。
2.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聚磷腈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2007~2009年。批准号:20674059。
3.主持人,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聚磷腈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2004~2005年。批准号:2003ABA074。
4.主持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全功能化聚磷腈光折变材料的设计”,2004~2005年。批准号:2003X107。
5.主持人,武汉大学青年博士创新基金。
6.主要参加者,国家973计划项目“无机非线性光学和电光晶体分子设计、新材料探索及应用”的子课题“光电功能晶体结构性能、分子设计、微结构设计与制备过程”,2004~2009年。批准号:2004CB619000。
7.主要参加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性质与应用” 2003~2005年。批准号:90201002。
教学:有机化学(生命科学院、资环学院本科生、化学基地班)
获奖情况:博士论文获2003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2004 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
【六】李振清代医生。字显臣,履贯欠详,尝任太医院八品吏目。
【
七】李振男,汉族,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1956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县。1980年4月从河南省财税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商丘地区财政局工作,历任科员、副科长、科长、副局长、局长兼党组书记。商丘撤地建市后,任中共商丘市委委员、商丘市财政局局长兼党组书记。2001年6月,任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分工: 李振副市长分管计生委、民政局、卫生局、体育局、人防办、残联、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局、商务局(招商局)、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医药集团公司、物资集团公司、石油公司。联系军分区、共青团、妇联,负责分管部门牵头工作的协调。对口副秘书长:王富胜。对口科室:市政府办公室五科。
【八】李振(1989年~)河北秦皇岛人,毕业于秦皇岛市第一中学,现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
【九】李振
李振,字兴绪,祖居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他是唐朝中兴的功臣李抱真的曾孙。祖父和父亲都做到了郡太守。先祖李抱真是个有勇有谋的将军,担任潞州节度使的时候,范阳节度使朱滔反叛,而兵马使王武俊与朱滔暗中有些来往,为说服王武俊与他共同抗击朱滔,李抱真冒险去王武俊的军营去说服他,声泪俱下,晓以国家大义,说得感人至深,最后是王武俊和他结拜为兄弟,联合起兵,一战击败了朱滔。李振继承了李抱真的谋略,在实际过程当中做事丝毫不亚于他的先祖,巧合的是,李振在国家大义方面和李抱真做的非常相似。
李振在年轻的时候聪明好学,和其他人一样参加了科举考试,但第一次竟名落孙山。李振不服气,又连着考了几次,仍是榜上无名。这使他对科举考试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官僚们更是极为怨恨。后来他投入军队当中任职,做了金吾将军,又由金吾将军改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刺史,快要到的时候,却碰上浙江东部发生了著名的裘甫起义,没法再去上任了,李振只好返回。回来的路上经过汴州,便去求见朱温,以他的智谋和过人的才智赢得朱温的器重,朱温视他为奇人,盛情邀请他留下来辅佐自己,无处可去的李振就做了朱温的幕僚。在朱温兼任郓州节度使的时候,李振就做了节度副使,可见朱温对他还是相当信任的。以后,李振就作为朱温的使者四处活动,为朱温办了许多大事。占据湖南的马殷被朗州(今湖南常德)的雷满所逼迫,李振奉命前去调解,李振发挥祖辈遗传下来的出众的口才,不费什么力气便让他们听从了朱温的和解建议,罢兵讲和了。李振凭借着他的才干,在朱温手下干得极为出色,朱温越来越满意他盛情留下的这个难得的幕僚,不久,又将出使长安的重任交给了李振。
朱温将他发展的重心放在了中原一带,但当时的唐朝廷还在西面的长安,为和长安城中一些和他关系不错的大臣联系紧密些,他便派李振这个心腹谋士前去,在汴州和长安之间沟通两方面的联系。这样做一是及时掌握朝中的动向,二是为以后掌握唐朝廷的大权做准备,更远的打算则是为他以后称帝扫清障碍。
这时控制唐朝政权的仍是宦官,即神策军中尉刘季述,他这时正准备着废掉唐昭宗,换成一个小皇帝,以便于控制,方便自己专权。但他又害怕一些大的地方势力出兵讨伐他,为寻求支持,他便将目光投向了在当时势力最大的朱温。恰好朱温也派李振到了长安。于是,刘季述便派同党程岩和自己的侄子刘希贞去试探,想和朱温联合共废唐昭宗。
程岩先去见李振,对他说:“刘中尉让他的侄子来商议大计,想拜见朱将军,请您转告,促成此事。”等他们一同见到李振时,程岩又抢先说道:“皇上性情严厉又很急躁,宦官们害怕他和大臣们联合起来,那时就要灾难临头了。所以大家想和刘中尉一道废黜皇上,程岩等人想协力和你们合作,共同安定天下大局。现在先将实情告诉你,请和我们一同谋划办成此事。”
李振听了,并没有答应他们,对这些扰乱朝政,败坏纲纪的宦官他早就恨之入骨,正由于他们的专权,才使政治更加腐败,也才导致像他这样有报国之志的人无法通过科举考试,为国效力。李振对他们厉声说道:“以百岁之奴侍奉三岁主(指他们要用小孩子做皇帝,便于操纵专权),你们竟然要做这种祸乱国家的不义之事。废黜君主乃是不祥之举,我不敢参与其事。况且我梁王以百万之师行匡辅天子之义事,尊崇圣上还犹恐不及,怎敢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你们还是再好好考虑考虑吧。”刘希贞听了李振这一番训斥,说不出话来,沮丧而去。李振之所以敢这样大胆斥责,是因为他知道刘季述他们害怕朱温手中的重兵,不敢对他怎么样。刘季述既然找他来商议,就说明他们害怕以后朱温借此事讨伐他,所以才先来试探他和朱温的口气。李振看透了他们的心思,所以才敢毫无顾忌地斥责他们废黜皇帝是不义之举。
不久,李振便离开长安,回到汴州向朱温述职复命去了。在他离开没多长时间,刘季述果然行动了。刘季述和宦官们发动了宫廷政变,废黜了唐昭宗,将他关进了一座房子里,又将房子的门用砖堵死,只留一个小洞送饭用,对外却说尊为太上皇。然后将皇太子李裕捧出来做了皇帝。李振这时刚到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听到消息后兼程赶回汴州去见朱温。朱温从外地也刚回来,面对这种形势也有些犹豫不决。这时,刘季述又派他的养子刘希度赶到了汴州继续游说朱温和他们联合。刘季述让刘希度转告朱温,愿将唐朝江山社稷全部转交给朱温,同时,又加派亲信供奉官李奉本等人拿着伪造的太上皇诏书给朱温看,以此表示是太上皇的旨意,并非他们私下谋划的。
朱温见到后,更加犹豫了,本来他就有了废唐而代之的想法,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如果这时伸手过去,也许真的如愿以偿了。但狡猾的朱温又害怕其他军阀借机讨伐他,到时胜负又难以预料了。但这次的机会如果轻易错过,不知以后的良机又要等多长时间。左右为难的朱温真不知如何是好了。
李振看朱温犹豫不决,便明白了他的心思。劝道:“自古内廷发生变乱,都是助就霸业的难得的良机,现在这些宦官幽禁侮辱天子,大王如果不去征讨,就难以服众,号令诸侯了。”这时,刘季述的哥哥、监军使刘重楚和旧宰相张浚等人也赶来劝说朱温:“和宦官们一同起事容易成功,而且也能遂己心愿。”只有李振坚决反对,他说:“行正道则大功勋可立!”
朱温听了幡然醒悟,厉声说:“张公劝我和他们一块共事,原来是想依附我求得宰相当啊!”于是和李振定计将使者李奉本等人囚禁起来,然后由李振即刻赶赴京城,和宰相崔胤谋划,联合孙德昭等将领诛杀了刘季述等人,拥立唐昭宗复位。朱温听到消息之后,大喜,将李振从长安召回来,拉住他的手说:“爱卿所谋正是我的本意,连上天都知道我的心!”李振这次做得相当果断,充分展现了他出色的政治谋略,连一向自以为多谋的朱温对他也刮目相看,从此,朱温对李振更加器重了,李振和敬翔一样成了朱温的左右手,对他的争霸事业起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王师范投降后,李振奉命去迎接他回汴州另行派任,临行前朱温对他说:“王师范已降,我想奏请皇上让他到别处去任职,你为我辛苦一趟,把我的意思给他说明白。”李振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王师范将节度使和观察使的印信以及帐簿和钥匙交给了李振。但王师范怀疑朱温将他调到他处是想加害于他,于是屡次哭着向李振请求饶恕他的全家,李振推心置腹地对他说:“王公难道不知道昔日张绣的事吗!汉末张绣屡次和曹操做对,曹公也没有加害于他。等到袁绍派使者来召他去,贾诩就劝他:‘袁家父子之间都互不相容,又怎么能善待天下的英才,曹公现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志向极大,又不以私怨与人为敌,你不应该怀疑他。’王公也不应该怀疑梁王,他怎么会因私怨而加害您这样的忠贤之人呢!”王师范听了恍然大悟,第二天就带领全家人迁走了。朱温然后表奏李振为青州留后,将一些善后事宜处理妥当后,又将他召回到身边。
唐昭宗在朱温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复位成功,但却成了一个傀儡,没有什么权力了。尤其是在朱温的要求下被迫迁都洛阳之后,到了朱温的势力范围中,更是什么都要听朱温的安排。王室衰微,朝廷虽然形式还在,但都成了摆设,大臣们都尽力巴结朱温和他的亲信们,没有人再把他放在眼里。李振作为朱温的全权代表,经常往来于汴州和洛阳之间。对这个行将灭亡的末世朝廷严加控制,每次李振来,都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对朝廷中的任何人颐指气使,毫不可怜,完全是一副主人的架势,对他恭敬服从的人就任意提拔,根本不按什么规章制度来做,对他不好,或者他讨厌的人就撤职罢黜。所以每次他来洛阳,都要有些人遭到惩处贬官,因此,唐朝廷的人将他视为“鸱枭”(鸱音吃,古书上指鹞鹰)。意思是他一来,有的人就像老鼠见到猫头鹰一样被贬窜而去。后来,唐朝的宰相柳璨在得到朱温的同意之后,将大臣裴枢等七人杀死于滑州(今河南滑县)的白马驿,李振由于原来曾几次应试没有被录取,一直怀恨在心,这时就对朱温说:“这些官僚自命不凡,说自己是什么清流,现在最后将他们投入黄河,让他们永远成为浊流。”朱温笑了笑,就答应了。等朱温灭唐建立后梁之后,李振由宣义军节度副使、检校司徒授予殿中监,后又升至户部尚书。朱友圭在位时,他代替敬翔任崇政院使,掌握了朝政大权。梁末帝继位后,由于赵岩和张汉杰两个集团专权,受梁末帝的宠信,李振逐渐被离间,不受重用,军政大事的谋划梁末帝也不再听从李振和敬翔等老臣们的主张了。李振为避免和他们发生冲突,就经常装病在家,后来干脆闲居在起来。
李振一生辅佐朱温,也算建功立业了,但到了最后他竟屈膝求生,结果不但性命没有保住,反而坏了自己一生的名誉。
李存勖在攻下汴州入城之后,宣布赦免后梁的旧官僚,但是,投降后以贿赂保命又得官的段凝却大施小人之计,竟将李振列为首要的罪臣之一。李振先去找到了敬翔,对他说:“现在不如去朝见新君主吧。”敬翔却说:“新君如果问起来,我们怎么回答?”李振哑口无言,但心里已经决定去朝见李存勖了。而敬翔也已经决定为国而死了。
等到第二天早晨,有传言说李振已经去朝拜新君主去了,敬翔慨然长叹:“李振枉为大丈夫!梁和晋敌对交战这么多年,当初他和我一起为梁王谋划,先主已去,少主又死于国门之内,现在他去了,纵使新君赦免其罪,那又有何脸面再入建国门!”随后自尽身亡。李振见了李存勖,数说自己的罪过,屈膝低头,没有了当初被视为鸱枭时的那点威风和骨气。后唐重臣郭崇韬说:“人们都说李振是一代奇才,我今天看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由于段凝等人在背后落井下石,李振虽然屈膝认罪,但终究没有逃过一死,他和族人第二天就被处死了。而段凝也没有在后唐逍遥多久,等李嗣源继位后就将他先流放,然后下令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