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史话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图书信息

岳麓书院史话

书 名: 岳麓书院史话

作者:朱汉民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

ISBN: 9787811130713

开本: 16开

定价: 60.00 元

内容提要岳麓书院是中国文化史、中国教育史上的骄傲,她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人才。纵览岳麓书院发展的辉煌历程,我们将会看到这所千年学府,如何从简陋的书院萌芽,发展成为闻名天下的书院,如何不闻书声的战火废墟中,一次又一次地再创辉煌,如何由一所古代书院,发展成为今天的湖南大学……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岳麓书院创办、历经宋、元、明、清办学至今的历史,及其学术源流、人物风貌、书院建筑等,以向读者展示这个独具魅力的精神家园与文化圣殿。

目录壹北宋创建

一文化名山

二书院创建

三四大书院

贰南宋鼎盛

一张栻主教

……

书摘一文化名山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岳麓书院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坐落在岳麓山下。古人视岳麓山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是衡山之麓,因而得

名岳麓。传说在上古时期,就曾为“神禹开疆”。岳麓山近市而不喧,林深

而泉甘,因而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

名山多佛道,岳麓山早已成为宗教活动的中心。西晋以前,这里是道士

修炼的“福地”。禹王碑下苍篦谷上有一个幽静的“蟒蛇洞”,又名“抱黄

洞”,传言是当时道士修炼之处,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道教建筑。以后

,传说有道士邓郁父子及徐灵期到此修炼,这些都说明当时岳麓山有相当规

模的道教活动。

自西晋佛教传入、麓山寺创建以后,岳麓山的佛教势力日益发展。著名

的“湘西二寺”之一的麓山寺(原名慧光寺),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

)。它比佛法传入三国东吴只晚20多年,为湖南最早的佛寺之一,有“湖湘

第一道场”之称。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大书法家李邕写了著名的《麓山

寺碑》。李邕(678—747)工文善书,取法二王(羲之、献之),而自成一家。

《麓山寺碑》为其代表作品,文词华茂,字体秀劲,加之刻工传神,因此人

称“北海三绝”(李邕曾官至北海太守,又称李北海)。与麓山寺并称的道林

寺,起于六朝,盛于唐。唐代名书法家欧阳询曾题写了“道林之寺”的门额

,有“道林三百众”之称。“邻居尽金碧,——梵王家”的诗句,真实描述

了唐代麓山佛教的发展,已形成寺庵林立、殿阁相望的景象。

岳麓历来为文人骚客所眷顾,自神禹开疆以来,文士们寄寓隐居、游息

读书,为麓山增添了光彩,为开创书院创造了文化条件。如陶侃、马燧、裴

休、杜甫、沈传师、刘长卿等人开舍结庐,云蒸星璨。晋代陶侃曾居麓山“

杉庵”,其址就在书院之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两沮总督陶复建“陶桓

公杉庵”一间,并刻制麓山寺碑于内,以为纪念。唐将马燧(726—795)曾建

道林精舍于道林寺旁,作为文士活动的地方。当时亦有称道林精舍为“书院

”的,因它是隐居读书之处,故也是儒家的活动阵地。

儒、佛、道之间的交流融合,为岳麓文化的新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岳

麓书院的创办奠定了文化基础。当然,只是在岳麓书院创建后,作为文化名

山的岳麓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儒学为中心的岳麓文化的新局面。

二书院创建

唐末五代战乱,文教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北宋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唐

末五代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政治稳定,生产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