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朱小燕

学历1、北京科技大学学士,1982

2、日本神户大学硕士,1987

3、 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博士,1990

工作经历1、日本(株)エレクトロダイン研究所,研究员,1990-1993

2、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访问教授,2001-2002

3、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教授,2006

4、 清华大学,教师,1993起[1]

简要经历1998年在日本九州大学短期访问。2002-200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生物信息学实验室访问工作一年。2006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工作半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信息处理,其中包括:模式识别;神经元网络;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提取,智能问答系统等。近年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生物领域文本信息处理和新一代智能信息获取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863,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多项。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各种国际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包括国际刊物Genome Biology, Bioinformatics, BMC Bioinformatics, Medical informatics, IEEE Tran.on SMC, IEE Electronics Letters, Neural Parallel & Science Computations,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以及国际会议SIG KDD,ACL,Coling, CIKM等。

1990年至1993年任日本(株)エレクトロダイン研究所主任工程师。2002年至2003年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访问。1993年回国。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模式识别(汉字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人工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生物信息学等。 近年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包括在国际期刊Bioinformatics, Medical Informatics,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等上发表多篇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973、98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开发的手写数字识别系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脱机手写体汉字与数字识别系统”1998年1月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光电录入系统”200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朱小燕教授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的 IRCI项目(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hair Initiative)中被竞聘为IDRC信息技术讲席教授(IDRC Research Chair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该项目是加拿大政府面向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全部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公开征集讲席教授,并对相关研究项目进行资助。2009年共批准了8项,其中中国学者共获得两项。朱小燕教授的研究项目为“Breaking the barriers to Internetaccess”,项目执行5年时间,获得资助金额为100万加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