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屿岛

洋屿岛-海上的布达拉宫
洋屿位浙江玉环县漩门湾口外北侧海上,在坎门镇东北12公里处,西南近鸡山。岛呈 长条形,东北至西南走向,面积0.57 km2,最高点鸡公头山海拔107.5米。毗邻的岛屿有j鸡山岛、披山岛、大鹿岛、中鹿岛等古时有闽人移居岛上牧羊,故又称“羊屿”。1987年由鸡山乡析出,设新洋乡,乡政 府驻地坑里村。1953年4月17日,洋屿岛解放,这里曾是野战军二十一军的驻地。1954年5月,盘踞披山等岛上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反攻大陆,在洋屿设立战场。当时,好多鸡山青壮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所以乡里有很多的侨属,台湾侨胞也经常回到故乡,投资建设自己的故土家园。

洋屿村是洋屿岛上一个渔村,居民近2000人,亦多数聚居于坑里自然村,以海洋捕捞和水产 品加工为业,鱼虾多经晒、腌制加工后,运销外埠。后因为使用拖网式捕鱼造成渔业资源枯竭,渔业生产不景气,导致大量渔民外流或外出务工,现在居住人口约200多人,多为妇女、儿童。岛上民风淳朴,民居临海而建,规范整齐,风格简约,至今仍保持原有的风貌,堪称海上布达拉宫。村南有大小沙滩几处,大沙滩长约60米,小的长约40米,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环岛礁石也颇具特色。同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岛上还保留有红十三军与国民党反攻大陆部队作战的战壕、隧洞和堡垒。岛上建有灯塔一座。仅有耕 地百余亩,于20世纪80年代退耕还林。迄今为止,洋屿岛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解放遗址。该岛至今还遗留解放军亲手修建的三道防线、战壕和运送、储存弹药的两条隧道,以及解放军生活用过的水井,还有一门火炮(现陈列在温州江心屿革命纪念馆)等,洋屿有很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有一页光辉的历史值得回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洋屿曾是赵裕平、应保寿领导的浙南游击大队(后被收编为红十三军)经常活动的地方,其师部遗址至今还在,所以仍不失为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洋屿在鸡山的东北面,水路距县城约16公里,辖地有洋屿岛、前草屿和后草屿三岛,面积1.5平方公里,全境海岸线5.8公里。洋屿岛,与陆地栈台和被誉为“东海翡翠”的大鹿岛风景区毗邻,岛上环境优美,冬暖夏凉,绿树成荫,还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奇岩异洞(如舢板岩、狮子头、葫芦宝洞等),是一个度假、休闲的好去处。洋屿村是一个纯渔业村,渔业捕捞是村支柱产业,近几年很多村民都移到陆地上居住,向其他产业发展。全村共有639户,总人口1470人,海岛移民后岛上只剩40户80人。2006年,村经济总收入212万元,集体经济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463元,目前全村党员数28人。目前岛上居民与外部联系主要依靠各类船只,交通有所不便。洋屿是沿海人口密度最大的岛屿之一,对于体验小岛渔村风情、考察海岛人 文和渔业经济的旅游者,去洋屿将有新的收获。洋屿村隶属鸡山乡,因近几年渔业资源衰退,岛上1480余渔民陆续转业,岛上只剩下65人,其中老人23人。原洋屿卫生所几成空设。目前岛上居民与外部联系主要依靠各类船只,交通有所不便,有民间航 轮往返于坎门港和漩门大坝。
玉环野外不可移动文物调查最新进展情况
1.洋屿关圣庙
洋屿关圣庙位于鸡山乡洋屿村坑里,为清末民国初的宗教建筑。该关圣庙为单层建筑,座东朝西(西偏南30度), 建筑占地面积约109平方米。屋顶均硬山造,三开间,五架抬梁带前后单步(八檩构架)。在各檐柱之间设地栿做空间分割,大门开于明间,原先的外廊成为室内空间,只留檐檩以外部分于室外,挑尖梁雕有龙头等图案,做法精美,由室内延伸到室外,并做云头。
2.洋屿民居群
洋屿渔村民居群是具有独特风格的乡土建筑群.洋屿民居群位于鸡山乡洋屿村所在的洋屿岛上,岛上民居临海集群并依地形而建,风格简约,色调统一,至今仍很好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堪称海上布达拉宫。洋屿民居大多于1953年前后建成,大多为单层或两层建筑,其墙体多为毛石垒砌而成,坚固厚实,并多为小青瓦作两坡顶,是典型的海岛特色地方性建筑。岛上较集中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多达一百二十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