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踪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迷踪拳

【简介】

沧州迷踪拳

古拳谱记载迷踪拳:“此拳根系山东兖州府,蔓延河北沧州城,岱岳孙通寻武师,投奔兖州学迷踪,艺成尊师访高友,大江南北走遍城,广征博采艺大进,又入少林演武厅,三番五次再改进,炉火纯青集大成,回乡探师逢师妹,切磋武功动刀兵,误伤师妹张玉兰,愧对恩师无自容,外走他乡传武艺,最后定居沧州城(现姚官屯),继续收徒数百个,从此迷踪沧州生。”

迷踪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她为达摩祖师所创,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习练者高手辈出,宋朝周侗精于此艺,所传弟子甚众,抗金名将岳飞,《水浒》108将中的林冲、卢俊义、武松等均为周侗之徒。

此拳传至沧州,青县为清朝乾隆中期,至今二百多年,其时山东兖州张先师的亲传弟子孙通练习迷踪艺达到炉火纯青。因误伤其师妹犯下命案逃离山东来到沧州传下迷踪拳。

根据当时孙通传艺区域大体可分为五支:

第一支:沧县苏家园的吕铜锤为代表。此支传播面为沧州东北部,含黄骅、青县。周达、王玉山、黄德贵、吴凤山、杨金榜、王长荣、黄凤山、左清和是近代当地名师。此支第八代传人杨玉周、褚学发、李玉川、张义田、胡广明、刘永泽、王树田、李玉桥、刘俊琦等在各地广招弟子传授此艺,并于公元2001年经政府批准成立了青县迷踪拳研究会,并将此艺著书发表。

第二支:东光县的霍旭武为代表。此支后来迁居静海小南河村。此支在传播中有创新改造,编有“霍式练拳七十二式”。霍旭武之孙霍元甲在清朝末年应上海陈公哲之邀创“精武馆”并挫败洋人大力士而闻名中外。

第三支:沧州东郊的陈万善为代表。此支陈凤岐、陈友亮成为当代名师,并于1992年将此艺著书并译成英文版在国内外发行。

第四支:沧州李龙屯庙内住持智元和尚为代表。此支在其周围各村广为传播,清末出硬功名家上官长元,人称“官铁人”。

第五支:沧县科牛余氏为代表。余传高家口刘氏、刘传高氏,后辈高玉廷是传播该拳的佼佼者。

遵照孙通遗嘱,在其授徒区域,将其恩师张先师排为第一世。

迷踪拳在沧州、青县已传九世。

迷踪拳,又名迷宗拳、迷路拳,迷踪艺。原名燕青拳。这些拳名和这种拳术产生的传说有关。例如,一说此拳起源于唐末,传至宋代时由卢俊义在少林寺加以发展而成。卢俊义收燕青为徒,并同上梁山泊。

卢俊义引退后,燕青广泛传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另一说法是燕青门徒岁佩服燕青的拳艺,但因燕青投靠梁山泊,故隐燕青之名,将燕青拳改称为秘踪拳。又传说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时,雪上未留足迹,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称此拳技术为迷踪艺。燕青拳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孙通是山东省岱庙人,先从兖州张某学拳,后游历各地,晚年隐居河北沧县教拳。

在沧县,以陈善为主的一派,称此拳为秘踪拳,由沧县移居到河北省静海县的霍姓一族,称此拳为迷踪艺,子孙代代相传,后出名于霍元甲,迷踪艺遂声名大振。此外,此拳由河北省传到山东省青洲,又形成“燕青神捶”的一派,在河北省天津一带与八番拳结合,又形成“燕青十八翻”的一派。

又一说是水泊梁山的浪子燕青根据“燕青十八翻”创立,又有说是因为该套拳法源于河北的燕州和山东的青州一带,故名燕青拳。因来源不明,故又被称为“迷宗拳”,又因为拳法奇特,又名“迷踪拳”,后被霍元甲所发扬光大。 但这些说法都无法确定其可靠来源。还有人说,迷宗拳本为霍元甲所创的迷踪拳或迷踪艺,直到1981年拍摄电视剧霍元甲的时候,才被编导根据电视情节而改名为“迷宗拳”。

迷踪拳的身法轻灵,拳快步松,上三路占七分,下三路占三分,霍家迷踪拳是各家武术套路的综合,由于霍元甲对各家武术种类的了解才能融会灌通这套重实战的拳法。

迷踪拳其中一个套路迷踪长拳,动作缓慢轻松,呼吸自然,有不少人误以为是太极拳。

迷踪拳是以技击实战著称于世的。迷踪拳的实战技法基本功夫习练法——单人空击练习是其中之一。迷踪拳实战技法基本功夫习练法——单人空击练习是根据老拳谱的要求,对身体从头到脚一些主要部位进行练习,从而能够提高这些部位的实战击打能力。这十三个主要部位练习的主要动作,每个动作都有它的实战技含义,对习练迷踪拳的爱好者有很大帮助。

【特点】

秘踪拳的特点是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架端正,发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独具风格:眼神集中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气力。腿法要求劲足力满,干净利落。各种拳套大多由各种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跃等50多个动作组成。其技法,上肢有甩、拍、滚、掳等击法,下肢有跳、截、挂、缠等腿法,配合靠、闪、定、缩等身法,组成技击性很强的攻防技术。其步法强调插裆套步,闪展腾挪,窜蹦跳跃。

【流派】

陈善派

霍家派

张耀庭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