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白绢病
病害名称: 苗木白绢病
分布: 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
危害: 为害油茶、乌桕和楠木、樟、核材、梧桐、泡桐、香椿、香榧、马尾松、苹果等苗木,亦为害向日葵、茄子、辣椒等农作物及君子兰、兰花等观赏植物。
症状: 染病苗木根颈部皮层腐烂,苗木凋萎死亡。油茶、乌桕、榆木苗生病后,叶片逐渐凋萎脱落,全株枯死,容易拔起。病部生有丝绳状白色菌丝层,在潮湿环境下,大量的白色菌丝蔓延到苗木茎基部,以及周围的土壤和落叶上,在菌丝体上逐渐形成油菜籽样的或泥沙样的小菌核。菌核初白色,后转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
病原: 是真菌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的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 Sacc.)。菌丝白色,疏松或集结成线状,并成放射状纵向扩展,外观犹如白色绢丝;菌核表生,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3毫米,平滑有光泽,表面茶褐色。有性阶段为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的刺孔伏革菌(Corticium centrifugum(Lev.)Bres.)邵力平称为叶状阿太菌(At- helia epipbylla Pers)一般情况下不发生有性阶段。
发生特点: 病原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被害苗木和被害杂草上越冬,翌年土壤温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侵染为害。病菌以菌丝体在土壤中蔓延,也可借雨水和水流传播。病害一般于6月上旬开始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9月底基本停止扩展。土质粘重、排水不良、土壤浅薄、肥力不足及酸性至中性土壤,苗木生长不良,极易发病。土壤有机质丰富、含氮量高及偏碱性土壤,则发病少。
防治方法: 1.选择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山脚坡地育苗;平地育苗,应做高床,深开沟。在肥力不足的土地上育苗,必须施足基肥。2.及时清除病株,迹地及未发病的苗木茎基部,撒石灰粉消毒,或用70%五氯硝基苯以1:30-50与细土混合,撒在苗木茎基部及四周土壤上,有较好防治效果;喷洒 50%代森铵500倍液、硫酸铜100倍液,也有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