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战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气球战是二战时日本对北美实施的一种特殊轰炸,又名“飘炸计划”。

1942年,一个名叫荒川秀俊的气象专家向日本军部呈上一份建议书和一张气球炸弹的设计图。他在建议书中说,在长期研究中,他发现,在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带1万米左右的高空存在一个由西向东强大而恒定的大气环流层,风速约为300公里/小时。日本和美国处在相同的纬度上,如果从处于上风位置的日本释放若干个气球,悬挂一些炸弹,不出意外的话,气球炸弹便可以顺风飘到美国,实现轰炸美国本土的计划。当时日军在偷袭珍珠港以后又忙着侵占东南亚和南洋诸岛,所以没有考虑这一计划。 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频频失利。荒川再次上书,他的建议立刻引起了首相小矾国昭的注意,他当即批示:立即派专人研究计划的可行性,此任务交由日军大本营的官员草场负责执行。

按照设计要求,气球炸弹在日本点火升空后,必须达到并保持在10058米的高度,因为只有在这个高度上,才有一股比较稳定的西风气流。为此,荒川在每个气球的吊篮里装上30个2-7公斤的沙袋,当气球低于10058米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固定沙袋的螺栓自动解脱,沙袋依次脱落,重量减轻,气球升高。而当飞行高度高于10058米时,气球气囊的一个阀门则会自动打开,排出部分氢气,气球体积变小,浮力减小,高度就降低。这样便可大致控制气球在大气环流层中处于合理的高度。同时,他们还在气球上安装计时器,一旦气球进入恒定气流,即开始计时。按照荒川秀俊的计算,如果气球炸弹平均以193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的话,48小时后就可抵达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蒙大拿州上空。如果想让气球再进一步深入美国本土,可以调整计时器以达到目的。当气球到达美国后,因为计时器的作用,氢气慢慢排出,气球浮力逐渐减小,气球炸弹便会逐个落地爆炸。荒川秀俊“气球炸弹”的可行性论证很快就被急得火烧眉毛的日本当局采纳。 不久,大量“白色魔鬼”出现在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蒙大拿州等地区上空,投下的炸弹导致较多人员伤亡。为此,美国当局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空军出动大批战斗机进行拦截,但收效甚微,因为与飞机不同的是,“白色魔鬼”飞行时没有任何声音,而且出现的时间也毫无规律。

在对气球炸弹的调查中,美国军方意外地发现,日本军部一直在搜集有关气球炸弹攻击美国的消息,以确定轰炸产生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制定轰炸美国的计划。日方获得信息的渠道就是高度公开和发达的美国媒体报道。这使美国军方意识到,美国的媒体无形之中成了日本的“间谍”,因此,必须立即停止这些报道。 国会经过慎重考虑之后,随即向全美各大媒体秘密发出指令,禁止报道有关气球炸弹的消息。这样,就开创了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新闻管制。由于没有关于气球炸弹在美国本土爆炸的消息,很多人开始对这个计划丧失信心,后来就干脆不再放飞气球炸弹了。直到战争结束时,日本人仍然不知道他们的秘密武器到底威力如何。

[1]1946年,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荒川秀俊作为战争罪犯接受了审判。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