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中

王文中教授王文中(1900-1981),汉族,原籍河北省,出生于河北省赵县城内县前西街。父亲在城关经营一小粮铺,家境小康。王文中幼年曾随教馆的伯父念私塾,九岁入小学读书,十七岁考入本县省立十五中学,1922年入北京中法大学,毕业后于1925年1月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在法国留学九年期间,王文中一边读书,一边工作,曾在巴黎药化学工厂研究室任助理药师等工作,并先后结识侯外庐,廖承志等研究马列主义的先驱,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立志报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后半生。
1933年,王文中获得法国巴黎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学位,旋于同年10月归国。1935年,与著名旅法归国女画家杨化光女士结为伉俪,婚礼在北京欧美同学会举行。王文中归国后即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在北平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担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迁移,颠沛辗转来到战时陪都重庆。1943年至1946年,在重庆兴办大成公司制药厂,任经理。在此期间,王文中潜心研究,成功从马尿中提取出荷尔蒙,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了进口产品。
1947年初至1948年中,王文中任抚顺矿务局制油厂厂长。当时抗日战争结束,国家百废待兴,而国民党政府执意发动内战,致使民生凋敝。王文中目睹此情,对共产党的民主建国主张逐渐认同,曾以职务之便,帮助中共地下党组织免遭国民党当局的搜捕。
1948年8月,王文中到国立北洋大学化工系任教授。1949年初,国民党当局在大陆全面溃败,向台湾撤退。天津城外,中共军队已兵临城下,北洋大学的教职员面临去留的抉择,王文中毅然选择留在大陆,迎接新中国的到来。1952年院系调整后,王文中到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任教授,实验室主任,直至退休。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王文中教授曾在法国《生物化学》期刊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胚胎牛尿中女性刺激素提纯”,“煤中刺激研究”等多篇论文。对于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都有一定的造诣。一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较著名者如学部委员陈荣悌等,均曾师从于他。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1993-1996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1998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3年先后在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开展 研究工作。2003年11月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荣誉称号,应聘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2004年12月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
学术简历
在低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化学制备、形貌与结构控制和物性探索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建立了新颖的室温软化学方法,在室温常压的零能耗或低能量输入的温和条件下制备功能纳米材料。此新技术简便易行,可控性好,产品成本低,成果发表在 JACS, Chem. Mater. 等 SCI 杂志上,并获得中国专利一项。这项成果被著名综述性杂志单独列为纳米材料制备的新方法 ( Annu. Rev. Mater. Res. 34, 41(2004)) 。该项技术的发展对光催化,发光,光电转换,光电信息等功能纳米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和实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创建并发展了溶剂热合成技术,制备出了氮化物、磷化物、硒化物等多种低维非氧化物纳米材料,实现了性能的调控。其中,苯热合成氮化镓的成果发表在 Science 上。 336260 37
发展了纳米孔道限域生长,超声化学合成等纳米合成技术。
发展了光通讯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制备出稀土掺杂纳米稀土氯化物,避免了产物的潮解。产物性能优秀,在波导,放大器等光通讯领域有很强的应用前景,结果发表在 J. Appl. Phys. 。
现主要从事于功能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在太阳能利用、环境净化、生物医药、光电转换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器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