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迓鼓

历史发展在山西省阳泉市境内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迓鼓。迓鼓,因鼓而名,但它不仅仅表现民间锣鼓艺术,还与舞蹈、音乐、说唱紧密融合,成为一项古老的综合艺术品种。据宋代彭乘《续墨客挥犀》卷二十记载:“王子醇(通远军使)初平熙河,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教军士为迓鼓戏。数年间,遂盛行于世。其举动舞装之状,与优人之词,皆子醇初制也。”又说:“子醇初与西(西夏)人对阵,兵未交,子醇命军士百余人,装为迓鼓队绕出阵前,虏见皆愕眙。进兵奋击,大破之”。据史料记载,彭乘是宋仁宗(1023—1063)时期的人,在他的笔记小说中出现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的故事,说明他活的岁数不小。这些史料证明迓鼓始于北宋,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元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金院本”中,有“迓鼓二郎”、“河转迓鼓”名目,又证明迓鼓已演变为一种小型的歌舞形式。迓鼓宋代出现于军中,元代时已进入宫廷和勾栏瓦舍;随着戏剧的兴起,元明之际便流入民间,演变成元宵节百姓娱乐的民间社火艺术形态。元代张可久《幽居次韵》说:“撺断著小丫环舞元宵鼓,摸索着大肚皮装村酒葫芦。” 清代文人俞樾在《茶香室续钞》卷七“村里迓鼓”条下说:“宋人乐苑,有衙鼓格图,官衙严鼓之节也,衙讹为迓。曲名村里迓鼓者,以村里而效官衙。”俞樾也说迓鼓源于宋代,但他认为迓鼓名称是“衙”的讹传,未必能让人信服。
流传于阳泉市郊的一则民间传说称,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战高平,攻河东城,久攻不克,制迓鼓以鼓舞士气,于是民间遂有迓鼓流传。平定一带则传说,宋太祖被困城中,乔装成倡优,边歌边舞混出城外,幸免于难,于是有迓鼓传世。
据当地老人的口碑,迓鼓在清代末年广泛流传于井芝峪、洼岭、西川、东川、柏井、土岭头、张庄、立壁、东白岸、三泉等村庄,各村都有迓鼓队,活跃至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三泉村的迓鼓队还深入敌占区宣传群众,为抗战出过力。迓鼓形制略扁,鼓面直径33厘米,腔高15厘米,带挎于颈,鼓置腹前,表演时边敲边舞。艺术表现形式迓鼓因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区分为文迓鼓和武迓鼓两种。
武迓鼓是成套锣鼓乐与演阵相结合的表演,采用象征性手法,表现战争生活。由21名男性演员扮作梁山好汉,各操一件打击乐器(迓鼓9面,银锣、小镲、铙、钹各2面,云锣4面),演出各种行军或破阵的场面。整体表演由“耍回”和“走阵”两部分组成。“耍回”表现战前将士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情态,伴奏锣鼓曲目有《狗相咬》、《头回》、《大磨面》、《大过街》等。“走阵”通过队形(阵法)的变换,表现攻城掠地的过程,阵法有“剪股阵”、“四人阵”、“老龙盘窝”、“八人阵”、“蜗牛阵”、“六郎回头”、“烧纸阵”等。
文迓鼓在清末时只用3人表演,一人扮“傻毛儿”,敲小锣,以说唱为主;一人扮“大姑娘”,手持折扇、绸绢,以舞为主;一人扮“老太婆”,右肩斜挎扁鼓,鼓环上固定一片小镲,右手执棰敲鼓,左手握镲相击,以伴奏为主。民国初期,文迓鼓表演增加为8人,后来又增加为12人。不论人数多少,均以说唱故事为主。
历史上,武迓鼓在迎神赛会中担负锣鼓仪仗,其表演形式为百姓喜闻乐见。随着传统意义上的庙会消失,武迓鼓失去了大部分生存空间,渐渐只在元宵节表演。近年来,群众娱乐方式趋于多样化,武迓鼓虽然经过改革并多次获奖,但老艺人相继故去,连每年一度的元宵节表演也难以为继了。目前,传统的武迓鼓唯独井芝峪尚有保留。文迓鼓自清末以来便只在元宵节表演,至今仍有阳泉郊区三泉村等少数村庄保留较为完整的演出队伍,但颓势日渐明显。
武迓鼓保存了一整套名目齐全的古代锣鼓曲牌、耍回形式和阵法演变图谱,为研究宋元杂剧表演形式和古代军队鼓乐,提供了极为稀缺和珍贵的资料。迓鼓传入民间后,依托庙会的风俗而产生了武迓鼓,借助元宵节的风俗而出现了文迓鼓。迓鼓的文、武殊途而由此发生艺术形态、表演特色诸多方面的变异,对于研究民间歌舞是怎样兼收并蓄古代歌舞及其流变规律,同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生动资料。对于我们认识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推进新时期文化建设都具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