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鼻棱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

命名者 (Bleeker, 1849)

栖息深度 1 - 20 米

模式种产地: Madura Straits near Kammal and Surabaya, Java, Indonesia

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最大体长: 8.3 cm

栖息环境: 近海沿岸

形态特征:

体甚侧扁,腹部在腹鳍前后均有一排锐利的棱鳞,腹鳍前15-16个,腹鳍后10个,共约25-26个。头略小,侧扁。吻钝,吻长明显短于眼径。口大倾斜;上颌骨末端尖但短,仅达前鳃盖骨后缘;第一鳃弓下枝鳃耙数28-31。体被圆鳞,鳞中大,易脱落,无侧线;背鳍前方具1小棘,胸、腹鳍具腋鳞。背鳍起始于体中部,具12软条;臀鳍长,具28-34分枝之软条;尾鳍叉形。体背部青灰色,具暗灰色带,侧面银白色;吻常为赤红色。背鳍、胸鳍及尾鳍黄色或淡黄色;腹鳍及臀鳍淡色。

栖所生态:

沿近海表层鱼类,滤食性,以浮游动物为主,辅以多毛类、端脚类。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中国等海域。

同种异名 Engraulis kammalensis, Engraulis rhinorhyncos, Scutengraulis kammalensis, Thrissocles kammalensis

英文俗名 Madura anchovy, Kammal thryssa

濒危状态 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