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霞
刘青霞(1877~1922),辛亥女志士。河南安阳县蒋村人。原姓马,18岁时嫁与尉氏县富户刘耀德,故称刘青霞。25岁时夫亡,因无兄弟子嗣,刘氏族人为争财产而与青霞诉讼。1907年随兄马吉樟东渡日本,游历考察,并加入同盟会。她与友人在东京创办《中国新女界》月刊,宣传妇女解放。捐款2万元,使留日豫籍学生和同盟会员所办的《河南》杂志得以出版。回国后,又捐巨款资助同盟会河南支部在开封开设的“大河书社”,作为开展革命活动的经费。同盟会员张钟端由日本返国,策动起义,她设法予以掩护。民国初年举办爱国捐献活动,被推举为河南国民捐献事务所总理。积极参加京津地区妇女要求参政的运动,并被选为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1908年在尉氏县创办“华英女校”,后又捐地2公顷,兴办蚕桑学校。以巨款先后资助过河南和北京的许多学校。她还修建桥梁,开办“孤贫院”、“平民工厂”。曾晋见孙中山,欲捐献家产作为修筑铁路之用,后因故搁置。1922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她毅然将财产全部交公。是年,回到故乡安阳。不久,因病去世。
青霞故居[1]无人知晓
原以为在开封提起刘青霞故居,老百姓会耳熟能详,然而记者的遭遇却大相径庭。记者一下火车,掏出随身携带的开封地图,搜遍每个角落却丝毫不见故居踪影。不得已记者只好求助附近卖地图的老人,令人诧异的是,一直在这里生活了近70年的她竟然没有听说过记者要找的地方……
“去哪儿呢妹子?坐我的车吧。我给你送过去。”一个中年人响亮的声音给了记者新的希望。然而当记者告诉拉车师傅要去刘青霞故居时,那位师傅像没听明白似的又问了一遍,得到记者的肯定答复后,师傅着急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而且又拉了十几年的车,从没听说过开封有个刘青霞,所以开封也不会有你说的刘青霞故居。刘青霞是干什么的呀?姑娘你是不是记错了?……”
这些遭遇让记者迷惑而又不知所措。想到故居是在刘家胡同,记者便问了一个开出租车的师傅。师傅说:“开封有个刘家胡同,在刘少奇纪念馆附近,但那里早成了红旗幼儿园了,现在红旗幼儿园还在里面呢,那里面有好多古代建筑,前几年有个叫什么的名导演还在那里拍过电影,我还跑过去看了呢……”“在刘少奇纪念馆附近?那刘青霞是刘少奇的女儿吧?”旁边的一位看起来30岁左右的出租车司机问道。他的问话着实令记者大吃一惊……
费尽周折,记者终于在刘家胡同里找到了“刘家大院”。当记者问起现今与刘家大院一墙之隔的一位老人是否知道刘青霞时,老人反问到:“谁是刘青霞呀?是做什么的?是男的还是女的?”当记者又问老人是否知道刘家大院的主人是谁,是做什么的时候,老人告诉记者:“听别人讲这里是刘小五的家,但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的,只听说他们的祖辈是大户人家,生意从开封做到北京。现在有人说刘小五不是在香港就是在美国。”
故居现状 不伦不类
终于在绘满五颜六色图画的墙壁上,看到了挂着“红旗幼儿园”牌子的大门,疑惑也随之而来,这就是记者要找的刘家大院吗?在大院附近住的李师傅告诉记者,刘家大院以前比现在大多了,有东南西北四个大门,现在就只剩下一个南门了,里面的房子盖的都是四合院,也没人管,时间长了,现存的几个四合院现在也已成了危房,那么好的建筑到了今天这一步真是太可惜了。
在老人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了刘青霞故居唯一现存的南门。站在南门前,看着房顶上来回摇摆着的野草,还有紧锁着的锈迹斑驳的大门,以及破败不堪的砖瓦,不由得让人感到阵阵苍凉。老人告诉记者,想进去看的话必须从红旗幼儿园门口才可以进去。记者敲了许久,幼儿园的门终于打开了。走进刘青霞故居,看到的全是已经翻新的幼儿园教室,充满了现代气息。
在这个布满现代建筑的幼儿园的院子里,记者转了一圈,在一条偏僻狭窄的小胡同里,才找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黑色的柱子,绿色的门窗,红色的过道瓦。从装修上看,院中建筑装饰皆较为精致,梁头饰以麻叶云头,檐枋与上槛间装木雕花板,上有垂花柱和花牙子雀替。各建筑均为龟背锦六抹格扇门,绦环板及裙板有木雕花芯;明间门外有罩门;次间、稍间皆为槛窗、槛墙,槛窗分两部,上为支摘窗外有纱窗,下为玻璃屉子。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配得彰,虽无雕梁画栋,却也碧玉素装、光彩照人、雅而不俗。建筑群总体来说显得古朴大方、端庄、漂亮,壮观极了。
站在四合院的中央,记者仿佛回到了历史中那个古老的年代。但让人感到不协调的是,在古朴典雅的四合院门口,却挂着“小一”、“托一”、“托二”班寝室的牌子,透过窗户,记者看到房子里摆满了一张挨着一张的幼儿床!
主管部门 无可奈何
就刘青霞故居现今之破败,而又不能得到及时完好的保护等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开封市文物局的马主任。“在保护方面的确存在非常大的困难,经费不足,财力有限,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去维修管理,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文物局作为管理部门之一,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向市财政、省财政争取资金,现在也只能争来一点用一点。”马主任无奈地对记者说,“在体制方面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开始刘家大院被开封市供销社购买,后由红旗幼儿园及顺河区房管所占用,现由开封市文物管理局进行保护管理。国家政府如今无租把刘家大院的一部分划给顺河区房屋管理所与红旗幼儿园使用,实际上这些都不利于文物部门的整体管理。”
“国保”——刘青霞故居(转贴)
开封市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张武军告诉记者:“刘青霞故居为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南北长76米,东西宽27米,其建筑布局是以上房中轴为主,整个院落左右对称,布局严谨。现存的4个四合院是开封市保护比较完整的四合院故居,皆是清末民初中原地区四合院民居建筑的活标本。另外,刘家胡同基本保持了当时的街道、民居格局,如对刘家宅院稍加整修,就可形成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街区,使游人既可领略到民俗民风,又可游览清幽古巷、追忆古城风貌。刘青霞故居与国内名声显赫的山西省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平遥古城及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等文物古迹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且具有更大的开发前景和优势。故居保存了大量刘青霞女士的遗物,包括凤冠、文房四宝、家具等,不仅能反映刘青霞的生平,而且对于研究地方民俗、民风、传统习俗等,也具有极高的价值及欣赏价值。电影《好汉马龙》《李师师》《黄河东流去》《完美女人》都曾在这里拍摄。和一般四合院稍有差异的是它的所有房屋都有前廊,遇有阴雨天气,可以不用雨具互相走动,这有点儿像南方的建筑风格,在北方并不多见。”
“对于一个古城来说,一个四合院、一条老胡同,甚至一个景台都能反映出古城的一道风景,如果我们再不及时地对其加以保护的话,这里仅存的一点古文化将会流失得更快。”张科长担心地说。
回想这位曾经致力于办义学、兴善举和妇女解放及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并出巨资支持革命事业,与当时的“鉴湖女侠”秋瑾齐名,被誉为“南秋北刘”的刘青霞,以及其故居如今却没有人知道,这的确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我们该做的工作做了吗?入选“国保”,难道就万事大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