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解放军少将(1916—1967)原名安天江。

安志敏

四川省阆中县(今为阆中市,归南充市管辖)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政治处秘书,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见习参谋。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疆航空队飞行训练班学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飞行队队长,飞行大队副大队长,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空军部主任,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航空局航行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六航空学校校长,空军副军长、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十年浩劫”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为了陷害周总理当年在重庆谈判中搞“招降纳叛”,伪造了所谓“新疆监狱叛徒集团”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对我党当年在新疆被捕的同志进行残酷追害。安志敏被强加上“叛徒”罪名,于1967年7月23日被追害致死。

2、考古学家安志敏(1924~2005)著名考古学家。1924年4月5日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48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史学系。

安志敏

1948~1950年任燕京大学历史系助教。1949~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52年为北京大学史学研究部考古研究生,师从裴文中、梁思永、夏鼐等著名考古学家。生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第一研究室主任、《考古》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务委员兼考古系主任等职,并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等,1985年被授予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

安志敏先生致力于田野考古,先后在河南、北京、湖南、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从事考古发掘;并多次参加田野考古队的领导工作,其中有规模较大的黄河水库考古队和东北考古队等。此外,还在华北、东北和西北一带进行过许多考古调查。学术研究以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为重点,兼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其他领域。主要成就有:从细石器遗存的渊源、传统和发展,探索中国的中石器时代文化问题;通过对庙底沟遗址发掘材料的整理和分析,确立了庙底沟二期文化,初步揭示了仰韶文化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之间的传承发展关系;深入考察研究了华北早期新石器文化,对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加以划分类型和地区,分析它们的特征并探讨其发展序列;总结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成果,就中国的诸新石器文化,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轮廓,着重从文化性质、类型、年代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安志敏先生生前共出版专著十多种,发表论文近400篇。重要的有:《碳-14断代和中国新石器时代》、 《略论华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等论文,《一九五二年秋季郑州二里冈发掘记》、河南安阳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洞穴堆积的试掘等考古报告;论文先后结集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1982)、《东亚考古论集》(1998)。还与他人合作编写了《辉县发掘报告》(1956年)、《洛阳中州路——西工段》(1959年)、《庙底沟与三里桥》(1959年)、《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1996)等报告。

2005年10月26日2时50分,安志敏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其家属将安老生前珍藏的6809册图书文献全部捐献给中山大学图书馆。为迎接这批考古珍贵文献的到来,中山大学建立了“安志敏教授纪念馆”,这是中大第一个校外著名专家学者的纪念场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