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桥战役
1934年7月,红军态势日趋恶劣,红七军团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约6千余人)被遣向闽浙赣皖诸省发展游击战,而当时实际的战略意图,据朱德称:“...准备退却,派先遣队去做个引子,不是要北上,而是要南下即以声东击西方式掩护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向西南部退却”。而优势的国军主要目的是彻底清除红军主力,断不会因为区区数千众“诱饵”放弃对敌主力的围歼,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红军决策的错误。红七军团虽然名为“先遣队”,但仍保持原来的“军团”编制,以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军团政治委员,粟裕为参谋长,曾洪易为随军中央代表,从内线转为外线作战。然而红七军团的高级干部并不明白作战的意图(此事几十年后粟裕都还纳闷)。先遣队渡过闽江后,彻底脱离苏区进入外线,按原定计划,先遣队应从此经古田、庆元、遂昌直接北上浙西,然后去皖南。但此时中央军委突然改变计划,电令红七军由谷口东进,占领水口,威胁并相机袭取福州。 8月1日,红七军团夺下古田,士气高昂,准备乘胜拿下福州,沿途中却不断遭到国军空军骚扰轰炸,抵达福州城外立即强攻,虽然一度进入城内,但终被驱退。后退至闽北地区。但红军中央军委认为红七军团退到闽北休整中了国军圈套,急令军团北上浙西和皖南地区发展。由于沿途遭到优势国军围追堵截,红七军团被迫改变进发方向,拐向皖赣一带,残部最后进入闽浙赣苏区的重溪地区和方志敏部的地方游击队会合,编成红第十军团,并改组原闽浙赣军区,方志敏任司令,曾洪易任政委,粟裕任参谋长;原军区司令刘畴西任红十军团军团长;后又建立“皖浙赣边新苏区”,方志敏任主席,粟裕则改任第十军团参谋长。
1934年11月24日,方志敏带领红10军团和红20师向皖南前进。12月初抵达安徽休宁一带,18日在汤口与寻淮洲的红19师会师。国府急令浙江保安司令俞济时带领第七师、49师、补充第一旅和浙江保安第二纵队共11个团进行围剿,同时令赵观涛部堵击浙西、赣东,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堵击皖南,预围歼方志敏部。俞济时将自己的指挥所安置在歙县,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部署在岩寺,49师在休宁,国军另有飞机侦察轰炸配合。方志敏部在汤口休整两天后,继续前进至苦竹溪,继而向谭家桥进发。途中得知跟踪而来的国军中路追军王耀武部孤军追击,离红军最近,遂决定在乌泥关伏击之。12月23日夜,方志敏部在乌泥关至谭家桥公路两侧设伏,红19师在北,部署在公路右侧;红20、21师在南,布置在公路左侧,方志敏、刘畴西的指挥所设在钟鼓山后。24日上午10时,国军先头部队进入伏击地带,红军当即发起突袭。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前卫团十分谨慎,上午10点搜索至红19师阵地前,寻淮洲当即决定发起攻击,这样就过早地暴露了部队的火力。国军前卫迅速缩回,并以大部队迂回红20、21师侧后并占领了630高地,控制了乌泥关一带的公路。红19师被迫回师增援,在630高地与国军激战一天,后被迫撤退。双方激战到天黑,各有近300人的死伤。谭家桥一战红7军团损兵折将,不仅官兵伤亡300多人,而且红19师师长寻淮洲在冲锋中身先士卒,结果负重伤,后在向泾县转移途中牺牲。红7军团政委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等8名师以上干部负伤,87团团长黄英特阵亡。
这次战斗失利的原因,方志敏已经做了总结,他指出:
第一,地形选择不好,敌人占据马路,是居高临下,我们向敌冲锋,等于仰攻;
第二,钳制队与突击队没有适当的配合,我们没有集中主要力量,由右手矮山头打到马路上去。
第三,19师是以有用之兵,而用于无用之地,钻入一个陡峻的山峡里,陷住不能用出来。19师指挥员没有十分尊重军团指挥员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意志去作战,形成战斗指挥未能完全一致。
方志敏所说的第三条,实际上等于指责寻淮洲没有按照刘畴西的作战方案行事,而是自己打自己的,寻淮洲担任红7军团长时候,与政委乐少华闹的非常不愉快,后来者都将过错推诿到乐少华是左倾主义,现在看起来这里面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再琢磨琢磨。刘畴西的指挥也颇不得法,谭家桥战斗后,红军在陶村又与国军一部遭遇,刘畴西用一个营的兵力去作战,打不胜就再投入一个营,这种添油战术怎么能形成强大战斗力?结果后来许多官兵不满,有些负伤的干部甚至痛哭军团长是纸上谈兵的军团长。关于方志敏所说的第三条,按照现在能找到的资料看,当时军团的作战方案是用红20师、红21师伏击国军,寻淮洲的红19师,也就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却留做预备队,把擅长游击战的两个师打攻坚,将最擅长运动战的师当预备队。战斗中红20师坚守乌泥关,而寻淮洲的红19师回援不及,结果被国军抢去制高点,这恐怕就是方志敏说的我们成了仰攻之说的原因。其实岂止是仰攻呀,后来还被国军反冲锋冲垮。寻淮洲带领部队抵达乌泥关后,亲自带领部队反攻,企图夺回制高点。据说指挥国军作战的王耀武在望远镜中看到寻淮洲手持机枪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真虎将也!”。可惜这员虎将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被炮弹碎片多处击中。但是红军过早发动攻势,暴露了目标,同时军团指挥员指挥失误,没有将兵力布置到位,两个师配合也不协调。国军集中兵力从红十军团各师接合部突破,迅速将红军各部击溃(王耀武因作战得力而受到重视),继而乘胜追截消灭。方志敏见无法击破中路国军,而后续的国军部队又在陆续赶到,于是决定撤退。国军也没有冒险追击。
谭家桥战斗后,国军各部接踵而至,12月28日,为摆脱追兵,红军转移到黟县柯村,改组了皖南特委。22日被迫再次转移,绕道绩溪再次回到谭家桥地区,依托这里的有利地形与国军周旋。此时已进寒冬,天降大雪,由于给养日益困难,方志敏电请中央军区,要求把部队带回赣东北休整。时赣东北苏区已经大部丧失,由于通讯中断,方志敏和中央苏区当时都不知道这一情况,于是中央苏区同意了方志敏的建议。红军残部在粟裕和方志敏带领下溃逃,两人决定分头突围后向闽浙赣苏区会合。后粟裕带少数残部逃回苏区,方志敏被国军俘获。红十军团实质上已被歼灭。
1935年1月,方志敏带领部队离开安徽休宁开始返回赣东北,在行进到怀玉山地区时,遭到国军近10万人包围,粟裕带领先遣部队成功突围转移到浙南地区,红军主力部队由于行动迟缓、指挥犹豫,陷入血战中,激战到最后大部牺牲。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因叛徒出卖被捕........
谭家桥一战,用方志敏的话说就是决定抗日先遣队能否在皖南站住脚的决定性一战,其实这一战明的败于力量之悬殊和指挥不力,暗地里当时抗日先遣队中的高层不和已经为此战失利埋下了种子。
谭家桥战役的失败的主要原因与王明思想有关。原来在闽浙赣的红军发展的相当不错,红十军好容易打出一片根据地来,为了抵抗第四次反围剿,中央就把红10军调到中央苏区,调也调了,又怕人家有山头,结果将干部换了一轮。同时又派去了万永诚、倪树宝还有曾洪易到闽浙赣去,搞的一塌糊涂。红七军团出发后,军事指挥员是寻淮洲,实际大权却操在曾洪易和乐少华手中,尤其是留苏的乐少华,因为有政委最终决定权,与寻淮洲发生多次冲突。按刘英的回忆,从中央苏区出发到与方志敏会师,这支部队就没有成功地开过一次完整的会议,不是你不来就是半途不欢而散,甚至还在会议上打架。会师后,方志敏的地位也没有得到尊重,实际上处于架空的地位,实权还是在曾洪易手中,军政脱节,领导人不团结是其失败的根子。
谭家桥战役的失败的次要原因是王耀武会带兵、会用兵,是个优秀的中国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