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在机械传动及其相关领域建立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在机械传动及其相关领域建立起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条件及研究环境,可完成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层次学术研究机构。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包括机电传动、传动系统测控与仿真、传动系统的制造、传动系统与装备集成。

实验室简介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国家在机械传动及其相关领域建立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经国家两次投资建设和学校的配套投入,实验室在机械传动及其相关领域建立起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条件及研究环境,可完成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层次学术研究机构。
发展历程1988年原国家计委批准建设;

[4]1991年建成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
1997年通过国家第一次评估;
2003年通过国家第二次评估;
2008年通过国家第三次评估。
相关委员会实验室由秦大同教授任主任,陈兵奎教授、王家序教授任副主任,陈晓慧任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24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胡正寰院士任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重庆大学刘飞教授、王家序教授任副主任。
实验室设立了学术咨询指导委员会,学术咨询指导委员会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院士任名誉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温诗铸院士任主任,中南大学教授钟掘院士、重庆大学副校长黄宗明教授任副主任。
[3]
师资介绍直至2008年底,实验室有固定人员44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和讲座教授3人;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计划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7人。
实验室已拥有一支教育部创新团队,形成了学历、年龄、职称、专业结构合理,积极进取并以中青年为主的研究、技术和管理队伍。
专业介绍实验室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设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四个博士点和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方向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为:机电传动、传动系统测控与仿真、传动系统的制造、传动系统与装备集成。[1]
1、机电传动特种高性能机电传动系统;
新型高性能传动件及系统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
机械摩擦学与纳米表面工程固体润滑技术;
复杂共轭曲面创成理论和方法;
新型与精密传动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
大型、高速、重载、高可靠性齿轮传动基于分子动力学的微纳传动基础理论;
新材料及其在机械传动中的应用;
2、传动系统测控与仿真传动系统动力学及振动噪声的识别与控制;
传动系统误差精密测量与控制;
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测试仪器;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及智能化故障诊断方法;
车辆动力学建模仿真及姿态控制技术;
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优化匹配、智能控制、硬件在环仿真及试验技术。
3、传动系统的制造复杂曲面高效精密磨削加工方法及装备;

基于电传动(或零传动)原理的齿轮加工机床及功能部件;
通用件专用数控制造装备;
零编程数控滚齿加工方法;
数控高效制齿机床成套技术;
极限尺度传动件制造技术及装备。
4、传动系统与装备集成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工作系统的集成特性和集成优化设计技术;
传动系统的能耗、环境影响等多维信息特性;
基于传动系统和装备运行特性的装备优化运行技术;
多装备制造系统的网络化、信息化、绿色化和集成化运行技术;
机械传动设计信息化/集成化/网络化;
产品数字化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
学术成果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13项,国家“863”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及面上项目49项,Ford—NSFC中国发展基金项目、欧盟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军工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300余项。
实验室在机械传动及其相关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获国家发明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5项、部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3项、二、三等奖60余项。获准发明专利53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科学论文1800余篇,其中被SCI、EI及ISTP收录论文300余篇。
学术交流2003~2007年实验室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次,国际双边性学术会议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2次。来自德、

美、日、英、俄、中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代表出席了实验室主办的机械传动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海外代表70余人,国际机器与机构理论联会传动技术委员会前任主席、日本机械传动协会主席A.Kubo教授,德国机械传动协会主席B.R.Hoehn教授,国际机器与机构理论联合会传动技术委员会前主席V.Goldfarb教授在会上做大会主题报告。
批准访问学者课题29项,接纳客座研究人员37人。实验室研究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出境)学术访问和讲学50余人次。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教授、专家50余人次来室进行合作研究或访问讲学。派遣研究生14人赴美国、英国、法国、芬兰、新加坡等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或学习交流;接受英国、芬兰、埃及、苏丹等国派遣的留学生7人到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或学习交流。[2]
研究生培养直至2008年底,已培养出博士150余人、硕士300余人,已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