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镇
【区域概述】

喜洲镇位于大理市北部,西倚苍山,东临洱海,隋唐时期称“大厘城”,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又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也是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和重点侨乡之一,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白族历史文化名镇。[1]
【农村经济】2005年全镇财政收入完成993万元,2006年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1057万元,5年来财政实现了年均递增6%。2006年农村社会经济总收入完成19.057亿元,5年来年均递增10%。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310元,5年来年均递增6%。仅2007年1-8月份,财政收入完成765万元,为年初预算的68.3%,上年同期的133.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7万元,为年初预算736万元的77.04%,上年同期的176.1%;总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增收192万元,增幅为33.5%。[3]
【资源环境】1、地域地貌

喜洲镇位于大理市北部,东抵洱海岸边,西依点苍山云弄峰、沧浪峰、五台峰,南隔鸡鸣江,与湾桥相连,北以龙首关为界,与洱源县接壤。喜洲镇总面积为165平方公里(不包括洱海水域),平地和缓坡约占30%,山地约占70%,镇域内南北长14公里,苍山脚至洱海边平均长4公里,呈缓坡形长条状,即喜洲镇村落分布的坝区面积为56平方公里。2、山脉云弄峰:是点苍山最北峰,在喜洲镇西北部。峰脉起源于洱源县腊平地区云峰山,相传因玉女弄云,故名云弄峰。海拔3600米,北连卧牛山,东至周城,西达鸡茨坝。北麓及箐口有铁矿,植被为针叶林。
沧浪峰:在喜洲西北部,为点苍山第二峰,因地形起伏像波浪故名沧浪峰。海拔3546米,南接五台峰,北连云弄峰,东达美达村,本接花甸坝。山峰麓及峨莨哨有铅矿,植被为针叶林和灌木林。
五台峰:在喜洲镇西部,为点苍山第三峰。因该山峰由山麓至山顶共分五个台地,故名五台峰,海拔3767米。南连莲花海,北连沧浪峰,东达庆洞庄,西至雪山河与漾濞脉地接壤,北麓有铜矿,花甸坝有金矿,深溪有银矿,植被为针叶林。3、冲积洪扇喜洲镇地形地貌呈现明显,霞移溪、万花溪、阳溪及周城河、美坝河等支流,由于苍山坡度大,洪水冲积在箐口形成冲积洪扇,为砂石堆积层,面积约2平方公里,支流冲积而成沙坝,如唐梅寺坝、狗街坝、积善邑坝、峨莨哨坝等。由于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冲积扇和沙坝逐步被开垦利用。4、盆地云弄、沧浪、五台三峰山麓至洱海边属高原盆地,呈斜长形,面积56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坡降为2.5%,村落、农田点缀其间,似江南田园景色。5、海滩

苍山霞移溪、万花溪入海口处,由于大量沙石堆积,形成三角洲型的沙滩。沿海岸线较直处,因风流冲刷,也形成沙滩。新建西洱河电站,洱海水位下降1~2米,沙滩向前延伸扩大。村民在沙滩上填淤泥垦殖或建盖房屋。为保持州人大常委会法定的洱海水位为1972米,下关建有控制闸门。6、高山盆地云弄峰、沧浪峰本背为花甸坝,面积13平方公里,海拔2900米,为高山草甸,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适宜畜牧业和冷凉作物发展。7、湖泊、海湾河矣城、金圭寺、城北村之间形成一大湖泊,名龙湖与洱海相通,四周香稻,绿柳成阴。湖内水产资源丰富,又有“龙湖雁塔”美景。沙村和深江海湾,连有“海心亭”,周围水草丰盛,鱼鸟栖息,村舍倒映在水中。
【人文地理】

喜洲镇是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理市和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大理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文化、建筑、风格等均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发展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特色产业型小城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历史悠久:镇内有国家、省、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二是白族民居建筑独特:镇内有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一大批明、清、民国至当代各时期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为国内外游客所瞩目,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自然景观优美:镇辖区内有驰名中外的蝴蝶泉,有杜鹃花盛开的苍山花甸坝,有海边胜景海心亭和天然奇景海舌等景点景区;四是民族文化浓郁:以白族为代表的服饰、语言、饮食、音乐、舞蹈、民俗等,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气息,对游客很有观赏价值,是了解白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窗口。[4]
【人口卫生】2006年镇、村两级共组织防艾培训28期,受训人数达57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0多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自2006年1月1日全面启动实施以来,引导农民积极自愿参合,在全镇设立13个定点医疗点,分布于13个村委会,做到每个村有一家定点医疗机构。2006年全镇参合农民44961人,参合率达75%,参合农民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住院22660人次,其中村级73%,卫生院21%,市级以上2%,累计发生医疗费用3609718元,累计补偿1005985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