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管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校本,学校本体。学校相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是管理主体,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

管理,根据美国学者F.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团结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韩放译第104页):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开始广为推行“校本管理”这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它的核心在于致力推行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将教育的责任与权力转移到学校层面,合理地分配和管理学校资源(知识、技术、权力、材料、人员、时间和财政),把学校视为“自行管理系统”(Self-Management System),从而使每所学校拥有自由度和灵活性,创造性地适应教育目标,尤其适应学生的需要。校本管理模式的产生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哲学从“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

校本管理改革的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扩大学校的管理自主权;

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

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

建立信息共事机制,改善学校的信息沟通状况;

改革奖励机制,补偿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努力。

目前,校本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热点。

根据中山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黄崴的解释:校本管理即可以理解为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一是学校是办学主体,学校办学权属于学校;二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来确定办学目标和任务;三是学校有关成员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建立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社区成员组成的参与管理和决策的组织;四是学校决策者对自己的决策及其执行负有责任。(引自中山大学黄崴教授主编“校本管理研究丛书”之李清刚著《校本管理:学校品牌的创建与运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

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概念的解释来源

《校本管理》图书作者: 王全,陈太忠,何芳著

[1]出 版 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校本管理

出版时间: 2009-11-1

开本: 16开

I S B N : 9787504145796

定价:¥38.00

内容简介本书以新世纪学校变革的主要趋势之一“校本管理”为主要对象,涉及理论介绍与系统梳理、实务分析与操作建议。全书吸收了西方管理理论成果、借鉴了西方校本管理的经验,阐述了校本管理的源起、动因、内涵、特征、发展历史、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外到国内全景式地展现了校本管理这一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是一本具有批判性、可读性和实操性的教育管理佳作。

目录前言

第一章诠释与定位

第一节校本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一、起源:校本管理的提出和动因

二、发展:世界性的校本管理运动

第二节校本管理内涵探究

一、定义的综述和归纳

二、基本特征:从外控到内发

第三节校本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异同

一、传统管理:问题反思

二、校本管理:问题解决新思路

第四节 “校本”和校本管理

一、“校本”体系

二、管理是“校本”的根本保障

第二章历史与经验

第一节校本管理运动的三个阶段

一、发展初期

二、大规模开展和进行实验时期

三、反思、调整和创新时期

第二节措施与经验

一、西方国家校本管理实施措施

二、西方国家校本管理取得的经验

第三节校本管理模式

一、五种校本管理模式

二、五种模式的发展与比较

第四节理念的褒扬和实践的疑惑

第三章观念与理论

第一节管理观念:冲突与协调之间

一、观念的基本问题

二、人本观念

三、民主观念

四、科学观念

第二节平衡的选择:管理理论的多元化

一、多元化的意义

二、基本假设与管理理论

三、开放和权变:管理理论取向的动态平衡

第四章权力下移的体制建构

第五章多元参与的人本管理

第六章效率与效能的追求

第七章以评价促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