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侗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芋头侗寨

一、地理位置及在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的位置

芋头侗寨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南,距县城9km,处于东经109°42',北纬26°54'。

芋头侗寨位于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百里侗文化走廊的西北部,是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旅游景点,是百里侗文化走廊中重要的村寨示范点,是展示风景名胜区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历史沿革

芋头侗寨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双江乡。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寨;明嘉靖三年(1508年)户增人旺,建筑规模扩大,形成村落;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遭火灾,复建后形成以芋头溪流为轴线向两侧分叉布置的7个聚落群;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寨脚桥及龙氏鼓楼、牙上鼓楼;清嘉庆五年(1800年)建塘头桥。清光绪7年建塘坪桥。清道光、光绪年间分别维修驿道和牙上鼓楼。

三、村寨来由历史传说

相传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一侗族姓杨的青年带着猎狗赶山,当赶山至芋头界一带时,猎狗在一块草坪上趴下,就是不肯走。主人万般无奈,只好说,我向空中抛食三次,你能接住,我们就留下来住家。结果猎狗无一落空,青年人信守诺言,在芋头砍树搭棚,住了下来。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青年人与逃难躲进山里的女子结了婚,这位姑娘能歌善舞,相传芦笙表演技艺就是由她带来的。夫妻两人生儿育女,繁衍杨姓宗室。现遗存寨中的“萨岁坛”,就是为祭祀这位祖母而建。

四、村寨现状公共建筑概述

芋头侗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遭大火,寨内现有建筑大部分为清中期、末期的建筑。

村寨现有鼓楼4个:寨中鼓楼简朴地立于田中;龙氏鼓楼昂然立于山上最高处;芦笙鼓楼雕梁画栋最漂亮,为九层密檐攒尖芦笙顶木楼,下五层为四角,上四层为八角,翘檐上下都塑有龙凤花鸟图案,金光闪亮;牙上鼓楼最为奇险,一半搭在山坡上,一半悬于山坡下,由17根梨木柱子支撑,最长的一根有9.1米高。

风雨桥2座:分别为塘头桥和塘坪桥:塘头桥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塘坪风雨桥建于清光绪7年,上团三进堂营建,民国十年修复,建筑面积约10㎡。

门楼1座:位于村寨出入口塘坪桥东部。

龙门1座:位于龙氏鼓楼以北半山腰。

古井3口:其中位于村寨西北部山脚乾隆古井为乾隆50年建,旁边有井碑,自建井以来井水常年不涸,井水清凉可口。

萨岁坛1个:始建于明代,分萨玛坛和萨坛两部分,萨玛坛呈扇行,阔4.5米,进深4.1米,石台构架,内设高祭台。萨坛植有三棵松柏,并呈三角行分布,正面两棵,后面一棵,进深6米,土筑台基,拜台高1.5米。

古驿道1.6公里:明万历年间修建,全部用勘筑打制成型的青石板铺成,当年西蜀丞相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曾走过这条驿道。中国工农红军过草地由此西进,其中有一部分也是踏着这条古驿道上的青石板翻过芋头界走进贵州。

芋头侗寨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游览线路

对外交通停车场、综合服务中心——达摩师祖——塘头桥——寨门、塘坪桥——寨门、塘坪桥——芋头侗寨历史展示馆、芦笙鼓楼、戏台中心公共空间——侗民俗特色街、爬山廊、绣楼——萨坛——新建龙门一——观景平台、新建龙门二、学馆碑记——牙上鼓楼——山腰服务点——观景平台——龙氏鼓楼、古井、山顶服务点——龙门——乾隆古井、井水碑记——凉亭——景亭——寨民民居——芋头侗寨历史展示馆、芦笙鼓楼、戏台中心公共空间——休息凉亭、井亭——田中鼓楼、休闲廊——新建龙门一——临溪石板路——寨门——对外交通停车场、综合服务中心。

在国务院新近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芋头古建筑群赫然榜上有名。

芋头侗寨位于通道县双江镇芋头村,面积约十二万平方米,现有村民八百五十人。古寨于明洪武年间兴建,历经明、清两代。后遭火灾,几经复建,既成今日之格局。现在,大量清中期以前的建筑物仍依稀可见,其中有鼓楼、风雨桥、门楼、古井、萨岁坛、吊脚木楼居室、古驿道等。由于寨内的建筑包含了侗族建筑的所有内容,故中国民居研究会的专家称之为侗族建筑的“实物博物馆”。

进得寨子,首先跃入眼中的是一个山谷型侗寨,五十多栋民居鳞次栉比,一百多年的烟熏火燎使得部分木柱、板壁发出铮铮亮光。芦笙鼓楼高高耸立在寨中,它始建于清道光九年,属方形,九重密檐攒尖芦笙顶式建筑.

沿古驿道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依山脊而建的牙上寨,在山下看上去,一栋栋吊脚楼依山排开,一层叠一层。要登上山脊就必须沿青石板拾级而上一百零八级台阶。再沿着石板路走到山脚下时,只见井棚下一口古井四面被青石板围定,井内清澈见底,旁边一块石板上乾隆五十年的字迹依稀可见。几百年来,正是这口古井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芋头村民。

同行的民俗专家认为,芋头侗寨,从建寨选址,布置建筑物,到规划村寨于周围环境的协调及人们衣食住行、祭祀,都是传统堪舆学说在侗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寨内各类建筑因地制宜,依山势,顺风水分别布置建筑物,将自然风光与人为创造结成天、地、人三位一体,充分展示了侗民族的古朴憨厚和聪明才智。芋头侗寨的建筑属于典型的山地沟谷侗寨山脊型和山谷型建筑模式。

寨内所保存的建筑,无论是从整体到局部,还是从布局到工艺,都融汇了侗族工艺的传统和山里人的朴实风格,全面反映了侗族的民族史和民俗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