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前身为甘肃省农业改进所,始建于1938年。1958年10月成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是全省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现设有12个专业研究所,3个专业试验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农产品贮藏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甲级资质的工程咨询研究中心,1个国家协会级绿色农业研究中心,2个农业部挂牌的野外试验台站和30多个农村试验基点。现有高级研究人员191人,中级研究人员213人。有博士52人,硕士112人。国家级优秀专家3人,省级优秀专家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7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0人。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入选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29人入选省“333科技人才工程”,31人入选省“555创新人才工程”。有3支科技创新团队进入全省省属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行列。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区域农业(旱作、节水、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设施农业、土壤培肥及科学施肥、农作物病虫草害灾变规律及综合治理、农业生物技术、林果花卉、畜草品种改良、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无公害农产品检验监测和农业工程咨询设计等研究领域成果卓著。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根据省政府批复的改革方案,该院按照科技创新主体和科技产业主体进行分类改革,明确了以承担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和服务“三农”为主的九大主要职能,建立起了以聘用合同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以目标责任和业绩效益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制度、以项目为核算单位的新型运行管理机制和符合科研单位特点的分配激励机制。截至目前,机构整合与岗位设置及定员招聘已全面完成,改革的主要任务基本落实到位。

为了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全省战略主导产业发展和提升我院科技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结合我院自身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新成立了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啤酒原料研究所、畜草品种改良研究所,对原有的8个研究所进行了整合重组,将原粮食作物研究所与经济作物研究所整合为作物研究所;将原果树研究所与兰州试验场整合为林果花卉研究所;将原土壤肥料研究所与原粮作所栽培室整合为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原蔬菜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旱地农业研究所继续保留不变,原科技情报研究所更名为农业科技信息中心。新增和整合后的学科设置,打破了以前农科院单一从事以种植业为主的研究格局,形成了农、林、牧、草、加工等学科齐备的大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为新时期、新阶段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增强了活力,提供了保证。

创新能力增强 科研成果突出

建院以来共取得各类成果807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成果21项、省部级奖励227项,国家专利5项。这些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为解决我省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研究和成果推广课题306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54项,其中奖励成果67项(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省部级一等6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28项),特别是以下三个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1、选育并推广了一批农作物新品种。新育成农作物新品种78个,其中马铃薯、啤酒大麦、冬小麦、胡麻、糜子5个新品种年种植面积均超过了百万亩。2006年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累计推广495万亩,分别占全省和西北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2和1/4以上;甘啤系列啤酒大麦新品种累计推广200万亩以上,覆盖我省啤酒大麦种植面积的95%以上,带动了我省啤酒原料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27”,是我省育成的第五个年种植面积超过百万亩的冬小麦品种;油菜新品种“陇油5号”是我省第一个达到国际双低标准的油菜杂交种;胡麻新品种“陇亚8号”,占全国油纤兼用亚麻种植面积的30%;彩色棉新品种“陇绿棉1号”,是我院选育出的国内第一个性状稳定、纤维品质较好的绿色棉新品种;小杂粮新品种“陇谷8号”和“陇糜5号”,在我省旱作农业区抗旱救灾、提高复种指数、调整结构中发挥了突出作用;辣椒优良品种“陇椒2号”,是我院选育出的日光温室以及塑料大棚辣椒生产的主栽品种。

2、研制并中试了一批农业科技新产品和新材料。成功地研制出了纳米SiOx保鲜果蜡,微波-压差膨化苹果脆片,新型种子包衣剂,杀菌杀虫杀螨烟熏剂,新型生物肥料,专用肥料,节水灌溉设备,日光温室保温材料等农业新产品、新材料。其中纳米SiOx保鲜果蜡,从中药材中提取的天然蜡质作为成膜剂,与纳米硅基氧化物材料复合而成,成果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该产品可替代进口果蜡,已占领国内果蜡1/3的销售市场,打破了国外果蜡垄断经营的格局,填补了国内空白。2004年7月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005年10月,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受到国外商家的赞扬,曾庆红副主席参观展览后高兴地说:“甘肃的苹果品质很好,如打上你们研制的果蜡就更好了”。

3、研究并集成应用了一批农业新技术。通过研究与示范,提出了以资源节约、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环境改善等为主的农业新技术。主要有少免耕免冬灌、垄畦沟灌、全地面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夏休闲期覆膜秋播冬小麦和秋覆膜春玉米等节水高效用水技术;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集雨补灌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日光温室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畜草产业开发技术;果品无公害生产技术;生态型节水食用菌规范化生产技术;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等。这些技术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增强了我省依靠科技发展旱作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的力度,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

加快成果转化速度服务“三农”成效显著

针对全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与武威、金昌、白银、定西、天水、嘉峪关和庆阳等市签订了院地、院所科技合作协议,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桥梁和纽带;依托我院试验场、综合实验站、农村试验基点示范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在全省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技术推广网络;积极参与科技扶贫,示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开展农业科技入户行动,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参与市、县区域农业发展的规划咨询、科技服务、技术培训,对我院原创性技术成果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我院在永昌县开展的优质高效食用菌生产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在三个乡镇带动700多农户开展双孢菇等6类食用菌的生产,仅此一项,户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在张家川县马鹿乡长宁村开展的参与式整村推进科技扶贫工作,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引进作物品种28个,指导改建设施暖棚106座,人均纯收入由680元提高到1360元,并培养了一批“永久牌”农民技术员,为我省科技扶贫探索出了新的模式,被称为“长宁模式”。

农业测试分析工作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授权检验无公害农产品472项;农业工程咨询取得国家甲级工程资质;西北啤酒大麦及麦芽品质检测实验室成为国内第一个通过计量认证的专业检测实验室;成立了甘肃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我院马铃薯研究所,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机制,推动马铃薯研究与产业的长足发展;完成了果蜡生产线和中试车间;在秦王川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新建20栋日光温室并配套了渠系、林带、道路。

“十五”以来,我院科技成果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61亿亩,新增粮食50亿公斤、油料1.62亿公斤,成果应用率达到85%,新增产值77.1亿元,新增纯收益51.8亿元。“十五”期间,我院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全省农民人均获利229元。

“十一五”发展进入快车道

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的新机制和制度,合理优化的学科设置,“十五”发展形成的较好基础,为省农科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增加了后劲。“十一五”末,力争把我院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省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全省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力争进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群体。在旱农研究、高寒阴湿地区农业研究、绿洲农业研究、特色农业研究和农作物育种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将逐步实现。

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科研院所的灵魂。在科技创新方面,力争课题总经费达到1亿元以上,获得70项科技成果奖励,建立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培育50个农作物新品种,中试一批新产品,应用一批新技术。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方面,打造我院“5115”人才高地。到“十一五”末,培养50名省级创新领军人才,10个创新团队,100名院级创新人才,50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力争到“十一五”末有3-5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团队进入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行列。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努力建设一个农业科技创新大厦,实施两个计划、三大战略,打造五个“十”科技工程。

实施两个计划,就是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增收科技行动计划和“5115”人才高地培养计划。

实施三大战略,就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力争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实施“开放办院”战略,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五个“十”科技工程,就是建设10个科技创新团队,10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组装集成和示范、推广、转化10项技术(成果),开展10项重大研究项目,建设10个农村综合试验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