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和

杨俊和,男,1959年6月生,博士,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马鞍山钢铁学院(现安徽工业大学)炼焦化学专业,2000年研究生毕业于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1982年~1997年在华东冶金学院(现安徽工业大学)任教。2000年12月调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工作,先后任材料系主任、教务处长、党委常委、院长助理等职,2005.9-2006.2在美国匹兹堡大学机械材料工程系访问学者。2008年11月调至上海理工大学,任特聘教授、材料学院院长、材料研究院院长,上海市《材料加工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材料加工》本科教育高地带头人。上海市奉贤区科协副主席。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
学术兼职:美国匹兹堡大学纳米中心访问教授,美国材料学会会员,全国洁净煤技术理事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聚氨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理事长,上海市钢铁服务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硅酸盐学会理事,上海市新材料行业协会理事。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函评专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煤炭转化》、《洁净煤技术》编委。
荣誉称号:1995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并获特等奖提名,2000年获安徽省政府青年科技奖提名奖。200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5年被选拔为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
学术成就:长期从事新型炭材料和煤的化学利用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冶金部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上海市教委发展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以及来自宝钢、华谊集团等大企业研究课题四十多项。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273040)(50473064),在国内率先提出利用聚合物共混纺丝技术制备碳纳米管新工艺,该项目目前已通过国家基金委验收结题。目前已在实验室获得多壁碳纳米管样品。该项目的工业化前期研究2007年获得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065212048)资助。
2007年作为负责人之一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超级电容器用多孔炭质电极材料结构的定向控制及其相关体系技术集成”(50730003)获得批准,同时主持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离子体诱导接枝聚合有机化CNTS及其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50773040)获得批准。
在承担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专题《焦炭质量优化研究》和宝钢《“碳合金”配煤原理及应用研究》等项目时,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对焦炭热性质的“矿物质催化指数MCI”和决定焦炭热性质的本质因素“焦炭微晶指数”,并率先提出利用负催化技术和气相热解沉积技术提高焦炭热性质,引起行业的高度重视,申请了4项发明专利。
作为协作单位项目负责人完成的宝钢《低成本配煤和配煤专家系统》项目2000年7月通过宝钢组织的技术鉴定验收,为宝钢产生效益一亿多元,获得宝钢重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七十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二十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
1994年一项科技成果获联合国科技之星发明创新奖,1996年一项科技成果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一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一项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99年一项科技成果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一项教学成果获冶金部教学成果三等奖。2002年获上海市产学研合作成果三等奖。2005年分别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作为华东理工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先后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6名,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5名。为本科生主讲“纳米材料学、炭素材料学”等课程。
作为2011年将在上海召开的世界碳大会(CARBON-2011)组委会主任,正在筹备大会。还与美国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Kentucky,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澳大利亚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有关课题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