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学

1945年11月,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一度出现和平建设的曙光,解放区各项建设事业急待开展。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戎子和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向边区政府委员会提出在本边区创办高等学校,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的意见。经边委会讨论,决定创办新华大学,后定名为北方大学。
1945年12月,边区政府决定组成以杨秀峰为主任的北方大学筹备委员会。杨秀峰亲拟电报,要求中央把范文澜调来当校长。经反 复商量,中央有条件地同意了杨秀峰的请求,即由边区派得力助手协助范文澜主持校务,以不影响他的中国通史研究。范文澜是著名学者,知名度很高。中央同意他来当校长,使全边区人民十分高兴,也轰动了平津 、济南、开封等蒋管区。为落实中央“条件”,杨秀峰亲自选定学校领导,任罗青、孟夫唐、王振华、张柏园、晋曾毅等分别担任秘书长、校务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务,以减轻范文澜的行政工作。范文澜从延安到边 区时,带来了艾思奇、陈唯实等几位学者,同时到北方大学任教。随后,边区又调来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到北方大学来,其中不少是国内外著名学者,如黄松龄、王学文、何穆、刘大年、叶丁易、王鹤、王南、陈荒煤 、夏青、乔羽等。
1946年1月5日在邢台市西关正式成立了北方大学,分设行政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文教学院、财经学院等6院。5月21日,北方大学在河北省邢台市正式开课。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特聘范文澜为校长。北方大学是边区政府的最高学府,内设行政学院、财经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和一个附属班。 杨秀峰十分重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开学不久,即来到学校,了解情况,并对师生发表了《对于时局应有的认识》的讲话,勉励大家要“在认识时代的客观基础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946年1月校办、教务处、总务处,在邢台仅仅呆了九个月,她是在邢台诞生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下半年迁往山西长治解放区,当时北方大学的校长为范文澜,教务长为孟夫唐。1948年迁往正定,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1949年底前往北京,即后来的中国人民大学[1]。邢台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发祥地之一。1946年7月北方大学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加邢台、沙河两县的农村工作团,帮助贫下中农进行土地改革。还成立“翻身剧社”,到农村演出,受到农民欢迎。1946年7月统计,晋察冀边区有大学2处,学生1086人;专门学校及学院5处,学生831人。1945年11月28日在南宫成立的冀南建国学院,冀南行署主任孟夫唐兼任院长。2所大学全在邢台,还有1所学院,占到了晋察冀边区的将近一半的高校,可以说在解放战争初期,邢台是晋察冀边区文化中心。这是邢台近现代历史上高等教育最发达最繁荣的时期,也是历史上第二次高等教育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