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西南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共中央西南局的成立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进行各项社会改革,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决定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仍沿用革命战争年代的大区制度。为加强党对各个大区的领导,于各大区所在地设立中共中央的代表机关——中央局。 作为党在西南地区最高领导机关的中共中央西南局,筹建于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途中。1949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西南局。10月13日,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西南局第一书记,刘伯承为第二书记,贺龙为第三书记;同时任命刘伯承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贺龙为西南军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分别统筹进军西南和管理建设西南的党政军工作。11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在湖南常德正式成立;11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共中央西南局组成人员的通知,任命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宋任穷、张际春、李井泉、陈赓、王维舟等21人为委员,邓小平、刘伯承等6人为常委。 重庆解放后,中共中央西南局进驻重庆办公,先后设立的内部组织主要有: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财经委员会(后改为财经工作部)、纪律检查委员会、职工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后改为农村工作部)、外事委员会、保密委员会、党校、西南日报委员会、西南工作杂志委员会、文教工作组、人民武装委员会、国际指导委员会、民族工作委员会、直属机关委员会等。邓小平、刘伯承调中央工作后,1952年9月,中共中央又决定宋任穷、张际春、李井泉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第二、第三副书记。 中共中央西南局是中共中央在西南地区的代表机关,对西南的重庆和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一市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实行全面领导。此间,正是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历史变革的重要时期,中共中央西南局在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的同时,还结合西南地区的实际,创造性地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符合西南地区实际情形的方针路线、法规法令、政策措施,全面领导了西南地区的各项重大运动及和平解放西藏的斗争,对西南全境的解放、人民政权的建立、社会经济秩序的恢复和发展、各民族间的团结与进步,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195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以适应国家的计划经济建设,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撤销大区一级党政机构的重大决定。遵照中央的决定,中共中央西南局于1954年12月宣布撤销。 由于重庆是当时的西南大区所在地,是大区直辖市和中央直辖市,因而设于重庆、冠以“西南”二字的除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行政)委员会外,还有众多的西南大区一级的机关、团体、学校、商场设于重庆,如1950年2月22日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邓小平,1955年5月撤销),以及此后成立的“西南人民纺织公司”、“西南人民广播电台”、“西南人民图书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西南团校”、“西南师范学院”、“西南人民出版社”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西南全区性的各种会议在重庆召开。所有这些都表明:解放初期的重庆,继承了其历史上作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中心地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依然发挥着其西南地区中枢与核心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