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侗
人物简介赵侗,辽宁岫岩人,1912年出生。19岁时,在家乡辽宁省岫岩县的山村中宣传抗日。1933年赵侗等人宣布成立“少年铁血军”,这个以当地中小学生为主的游击队多数是满族人,被老百姓称为学生军。一年之后,队伍迅速发展到11000人。
主要事件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赵侗在北平,本想为东北的铁血军购买军火、寻求支援,不料日寇封锁进入东北水陆交通,故土难归。在母亲赵洪文国的帮助下,赵侗组建成立华北国民抗日军,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
1939年春天,蒋介石电涵邀请赵侗到重庆,一时间重庆市万人空巷。赵侗被誉为“抗日英雄”,委任为“华北国民抗日军司令”,授予少将军衔。不久赵侗再度北上抗日,率部行进途中,在河北遭伏击壮烈牺牲,年仅28岁。
人物生平抗日运动1930年为东北大学附中学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参加东北学生军,加入设在北平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2年春,受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派遣,返乡与同乡同学白君实、刘壮飞、刘天福等投奔邓铁梅、苗可秀领导的东北抗日民众自卫军,在军中做政治工作,将自家作为全军抗日据点之一,动员父、母、妹共同投身抗日。任内,曾为邓铁梅、刘景文两部消除误解,为促进抗日队伍团结,作了大量工作。
1933年1月,奉命进关到北平求援军火等。此间,曾以东北抗日军代表身份,晋谒张学良、马占山、李杜、王以哲及黄炎培、丁贵堂、沈鸿烈等爱国人士,及各救亡团体进行多次会商,共讨救国复兴良策,得到各方支援与捐助,使辽东三角地区抗战形势日趋顺转。邓铁梅为国捐躯后,赵于1934年2月,任苗可秀等组建的少年铁血军参谋长。先后派出20余人,分赴吉林、辽西、热河等地,与其他抗日义勇军建立联系,又亲访抚顺、清原、宽甸、柳河、通化等10余县市区抗日义勇军处,增进了抗日各军间的了解和协作。
苗可秀遇难后,与白君实、刘壮飞等于1935年初春,共建辽南临时政府(辖辽南、东边17个县广大农村),被任为政府总裁兼少年铁血军总司令。
1935年5月,再次进关求援军火、军需。“西安事变”前,因蒋介石增兵西北,他在北平以东北义勇军名义,发表《东北义勇军反对内战宣言》,力抨内战行径;并发出:“现在全国唯有抗日是生路,抗日必须全国联合一致”的呼声。嗣后,因华北时局进一步恶化,全国民众抗日救亡情绪日趋高涨,毅然决定重建队伍,于华北坚持抗战。“七·七”事变后,于北平西正式创建“华北国民抗日军”,活动于河北昌平、涞源、阜平一带。不久,将该军与中共八路军杨成武部会合,被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任支队司令。历经百战嗣后,率队转战华北30余县,经大小战斗60余次,杀敌甚多。1938年秋,在救亡刊物《反攻》上发表《抗战七年的经验与教训》一文,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创立抗日义勇军的基本经验。后因第五支队领导内部发生意见分歧,于1938年底脱离部队去香港投母。投奔国民党1939年春,去重庆投奔国民党,于1940年春,被国民党政府军政部正式委以“华北国民抗日军军长”,受命返回华北与中共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接洽,重建抗日队伍,开展游击战争。后回战区就职时,同行50余名全体遇难于河南鸡公山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