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城乡
历史沿革
本乡分为11村:田中村、海口村、福兴村、福安村、统埔村、温泉村、保力村、新街村、埔墘村、射寮村、后湾村。约当旧日恒春县之兴文里、咸昌里全部及德和里、仁寿里的部分。本乡目前现有人口数为10356人,男性有5613人,女性有4743人。
荷兰人据台湾时,曾派兵控制此地。明季之时,车城为排湾族所盘据,原本是一片密林,当地土著称之为「库匹亚旺」(KABEYAWAN),进而转音为「龟壁湾」。
永历18年(1664)郑经继郑成功领台,派遣部将自车城登陆,开始屯田垦荒,令部统领兵士南进龟壁湾驻守,命名为统领埔(今之统埔村),逐渐形成庄村。
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间,车城已成为闽人开拓恒春半岛的根据地,由于屡遭原住民袭击侵扰,遂环植木栅于四周以为防御,故有「柴城」之称;乾隆末年逐渐形成一街肆,乾隆53年(1788)福康安将军率军讨伐林爽文党伙庄大田时,水师即登陆于车城,之后为纪念捷军称车城为「福安庄」(或福安城),并于庄内的福德庙立碑颂功。至于「车城」一名,伊能嘉矩认为是「柴城」发音上的讹误,另一说法则指称早期车城砍伐薪材输出台南地区颇盛,庄民便利用其做为要塞而得以击退番人,故称「柴城」。之后番人又大举来袭,当时车城至海口间沿岸盛行烧制木炭,有搬运木炭的牛车数十台驻列,庄民遂利用牛车作为防御而击退番人,因而将柴城改称车城。虽然车城并未正式建城,但因有木栅环围故亦设有东门、北门(北门路、忠孝路口)及南门(福安路底近钦湖桥)以制出入。
车城乡文学
车城,旧名「柴城」,为恒春半岛最具历史背景的乡村。明郑以后,车城也是南部地区最早纳入清治的地方之一。虽然开发较早,惟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在生活条件艰困的情况下,车城并未产生兴盛的文字文学,而是以一种简单的歌唱型态,发展成民谣吟唱,形成现今著名的「琅峤民谣」,颇具地方文化色彩。车城地区的文学,一言以敝之,可称之为「歌谣文学」。